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廉政频道 >> 廉政要闻

培养良好历史感

21-11-23 09:59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编辑:高正武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从十个方面总结了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人民进行伟大奋斗所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决议》充分揭示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

  如何将历史作为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从中体察出关乎当前发展的通识?作为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总结的权威文本,《决议》着重要求,“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员领导干部不光要勤于细阅《决议》原文内容,更要善于参悟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密码”,从而培养良好的历史感。

  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审视历史演进脉络

  中西历史,延续不辍,史实之众,浩如烟海。就个体而言,终其一生,也不可能知晓所有历史。因此,要留心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用心审视历史的演进脉络。

  比如,1848年欧洲爆发资产阶级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以为“伟大的决战已经开始”“结局只能是无产阶级的最终胜利”。但到了1895年,恩格斯指出:“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

  《共产党宣言》发表25年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长期低潮的考验。一系列实践上的“重创”导致科学社会主义遭到质疑。如何回答这一质疑,就必须站在全局角度看待历史。正如马克思在1872年发表的关于《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所说:“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正是由于马克思把自己学说的命运同社会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确保了《共产党宣言》能够紧跟时代甚至引领时代,永不过时。以此推之,任何制度和文件都是针对现实而设,同时又蕴含着稳定的内在精神。所以虽其经常处于调整更改之中,但只要不与核心精神相悖,便可以沿袭下去,且持之有效。

  因此,我们研究历史事件、历史问题,常需历久始见,将其放入通贯的历史脉络之中,才能看得全,看得透。正如《决议》将百年党史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重大历史时期,从而更完整地呈现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主要任务与历史意义,更清晰地把握中华民族所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也更充分地证明中国共产党“无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观察历史的“大关键处”,总结共性规律

  古代中国并无政治学科,历史实际上承载着提高执政者政治素养的功能。因此古人读史,犹如模拟政治操作的沙盘推演,紧扣大事件,从而扩展胸中之格局与见识。新时期党员干部自当善于观察历史的“大关键处”,总结共性规律,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亦需要从大处着眼,秉持一种整体化的文明思维与历史意识,在回顾往昔、直面现在、开创未来的维度上,在立足中国、环顾世界、纵贯古今的视野中,提炼出历久弥新的成功密码。《决议》把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总结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这十条历史经验是系统完整、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揭示了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成功的根本保证,揭示了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揭示了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揭示了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根本途径。唯有深深珍惜这十条历史经验,并在新时代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使党员领导干部开阔格局、提升见识。

  培养长远眼光、全局意识

  《吕氏春秋》有云:“见之以细,观化远也。”观史当从具体案例中研判大趋势,形成一种长远眼光,这恰是史学致用的鲜明体现。

  众所周知,番薯和玉米是在16世纪末期由美洲几经辗转传入中国的。这两种农作物对之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自清代康熙朝起,随着社会秩序趋于稳定,人口进入激增状态,几乎每百年增加一亿人。这势必造成人口扩张与耕地不足之间的矛盾。迫于压力,清政府于乾隆五年颁布法令,掀起了一股开发、垦殖西北、西南、东南诸省的热潮。河南、江西、安徽等省贫民纷纷携家带口来西南、东南等地拓荒开垦,络绎不绝。

  但与此同时,人们盲目开荒种地,破坏了森林植被,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清人汪士铎就曾慨叹:“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生态系统的恶化,反过来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由此可见,任何一项决策,皆须立足长远,倘只顾眼前,畸形发展,到头来必将贻害后世。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党中央深谋远虑,使得“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

  思索蕴含在史籍背后的德行和传统

  读史不仅明智,更能修德。读史读到深处或渐入佳境之时,人们在意的往往不再是某人某事,一得一失,而是形成一种共情效应,专注于追求与思索蕴含在史籍背后的德行和传统,一番淬炼、体悟后,最终内化为个人的心智修养。经此过程,读史者变化了气质,净化了心志,无论是看过去、当下还是未来,不抱偏见,不作武断,不凭主观,不求速达。《决议》强调“全党必须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远虑、居安思危,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党员领导干部只有沉潜学习之中,悉心品味,才能涵养政德,收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之效果,从而“难不住、压不垮,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航船劈波斩浪、一往无前”。

  党员领导干部读史,须见其全、见其大、见其远、见其深,但最关键的是要见其真。毫无疑问,求真乃历史研究的本质宗旨,也是人们了解历史的一大诉求。倘涉猎的作品史观不正确或史料有讹误,有可能会误导人们对历史真相的把握。党员干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须准确把握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正确对待中国共产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才能探究真相,悟出真理,得其真意。

  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及其事业有无前途,都可从历史中探寻追溯。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心怀温情与敬意,于阅读和思考中知古鉴今、古为今用,形成强烈的历史感,才能“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作者: 王学斌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战“疫”一线践初心 关键时刻显担当——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疫情防控工作纪实 战“疫”一线践初心 关键时刻显担当——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疫情防控工作纪实
  • 临夏和政县教育系统 巩固教育脱贫成果 持续助推乡村振兴 临夏和政县教育系统 巩固教育脱贫成果 持续助推乡村振兴
  • 陇南礼县礼当家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苹果社区团购装车发货 陇南礼县礼当家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苹果社区团购装车发货
  • 甘肃省复工复产有序推进 甘肃省复工复产有序推进
  • 平凉男子与女主播“网恋”被骗10万元 平凉男子与女主播“网恋”被骗10万元
  • 举报冷链食品违法犯罪行为 最高可获50万元奖励 举报冷链食品违法犯罪行为 最高可获50万元奖励
  • 确保疫情防控和恢复生产生活两不误 兰州市分期分批审慎开放餐饮服务行业 持续加强监管力度 确保疫情防控和恢复生产生活两不误 兰州市分期分批审慎开放餐饮服务行业 持续加强监管力度
  • 兰州市城关七里河高效开展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兰州市城关七里河高效开展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截至11月22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2   两雪豹“晨访”甘肃肃南一水电站工作区
3   【“飞阅”中国】“丝路古城”粉妆玉砌
4   新华全媒+|从“暂停”到“重启”——
5   天水机场部分航线恢复正常
6   嘉峪关机场有序恢复航线航班
7   民勤民歌 你听过吗?
8   央媒看天水 | 央视“百年百城”天水篇
9   兰州新区为65户舟曲安置群众开辟绿色供
10   “百日攻坚”捷报频传 兰州公安再破3起
11   全国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甘肃赛
12   打好“双减”组合拳 守住教育主阵地—
13   【疫情防控 教育系统在行动】兰州财经
14   战“疫”一线践初心 关键时刻显担当—
15   临夏和政县教育系统 巩固教育脱贫成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