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廉政频道 >> 廉政文化

敬畏文化方能涵养底蕴

21-12-28 09:01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编辑:高正武

1640646739978664.jpg

  近年来,福建省泉州市按照“原真性保护、活态化利用、功能性提升、生态型修复、家园式共造”的理念,改善人居环境,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这是朝霞中的泉州开元寺东西塔及周边古城保护核心区域。 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 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如何理解领导干部应敬畏文化?厚植文化底蕴有哪些方法?领导干部应如何将对文化的敬畏之心,真正落实到工作中?

  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

  记者:如何理解党员干部要敬畏文化?

  刘余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一个国家的灵魂,也是一个政党的底蕴。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厚植文化底蕴、真正敬畏文化,对于领导干部坚定信仰信念、提高个人修身律己的水平和治理能力,如战略眼光、系统观念、全局意识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文化底蕴的厚度,直接决定了领导干部思想认知的高度、做事做人的格局、成就事业的能力。

  历史上,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一直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两千多年前,中国的思想家们就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构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

  绵延千年积淀下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于中华儿女的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之中。领导干部敬畏文化,很重要的一点就体现在应当自觉尊重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文化价值观。例如,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追求,从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无不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共同富裕的期盼。心中存有对文化的敬畏,就能想人民之所想,工作就有了明确的方向,能自觉把握好哪些能做应该做,哪些不能做不可做。

  同时,敬畏文化还体现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前尤其要做好包括文物古迹,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保护。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城市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记得住乡愁”,就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基因。

  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

  记者:对文化缺乏敬畏之心,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刘余莉: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优秀传统文化,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对文化缺乏敬畏之心,其结果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否定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底蕴,从而倒向西方的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丧失立身之本;二是相对主义,消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藏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合理内核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就必然会造成社会价值观混乱,出现墨子所描述的“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情形。上行下效,便会败坏社会风俗和人心。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西方社会出现的监狱人满为患、未成年人的犯罪率不断攀升,以及道德观和价值观混乱等现象,都是源于其国民对自己的文化传统丧失了敬畏之心,我们必须引以为戒。

  对于一个政党来说,要同心同德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不忘初心、坚守正道,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领导干部出现贪腐、“四风”问题,无法正确处理义与利、己与他、权与民、物质享乐和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都与缺少传统文化中“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成由勤俭破由奢”“多行不义必自毙”等思想的熏陶有关,也与缺少革命文化中甘于奉献的道德观、为人民服务的政治观等的滋养有关。

  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中,不敬畏文化,就可能出现工作简单化、片面化、甚至乱作为等问题。例如,一些地方以发展经济为名,在制定城乡建设规划、批准项目用地、实施工程建设等活动中拆毁、破坏文物遗址和文物整体风貌,以文化旅游为名,违规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内兴建旅游设施,破坏文物古迹,等等。很多建设行为表现出对历史文化的无知和轻蔑,甚至搞“拆真古迹、建假古董”。又如,一些单位和领导干部对文物保护法律法规毫无敬畏、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失责失管,不担当不作为,对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行为不及时制止,甚至借从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便,监守自盗,违规参与文物经营,非法出借、买卖文物,在历史文化遗产工程项目和招投标工作中营私舞弊、浪费资财、收受贿赂等,值得我们警惕。

  文化具有民族性、历史性与时代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个动态、连续、有机的发展与更新过程

  记者: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刘余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认识到其作为民族之本、立国之本、兴国之本的根基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之所以走上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民族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绝不是偶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世界观、思维方式、道德观念渗透在国家制度和治理的方方面面,赋予其独特的民族性,极大的合理性,超强的稳定性,卓越的效率性,对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避免一些西方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贫富悬殊、形式民主、道德混乱、环境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对于革命文化,要把握其作为党的建党之本、执政之本的重要作用。革命文化包含了我们党的红色基因,是我们党永葆先进的重要法宝、攻坚克难的力量源泉、走向胜利的政治优势。其中的重点是要把握革命精神——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

  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把握其引领国家道路、方向的关键作用。文化彰显着一个国家最为内在的精神信仰与价值认同。它不仅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与历史性,同时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我们党始终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进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

  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延续和发展。要以民族性、历史性与时代性的视野看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为一个动态、连续、有机的发展与更新过程,既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成中的渊源地位,强调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价值,也通过文明交流互鉴的方式,将普遍的人类文明纳入文化视野。

  只有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才能主动将其核心要义和精神落实在修身律己、执政为民的过程中

  记者:领导干部应如何厚植文化底蕴?如何将对文化的敬畏之心落实到工作中?

  刘余莉:俗话说“无知者无畏”,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对文化没有敬畏之心,是因为不知道文化的内在价值和意义,不了解文化在移风易俗、导民向善中的功能,甚至不相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因此要将对文化的敬畏落实到工作之中,首先要从正心正念、端正态度展开。要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之需。

  领导干部厚植文化底蕴,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读书学习。只有深入认识、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才能主动将其核心要义和精神落实在修身律己、推动工作的过程中。

  首先要学习阅读传统文化的优秀典籍。儒家经典如四书五经等,领导干部应当关注和阅读。除此之外,诸如《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等史书典籍,对于我们纵观历朝更迭兴替、把握从政治世规律,也具有较强的借鉴和参考作用。除了这些经典外,还可阅读官箴书,如宋代吕本中的《官箴》、元代张养浩的《三事忠告》等,从中汲取古代官员的为官从政之道。当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瀚如海、十分广博,想要学深、学透、学精并非易事。对于工作忙碌的领导干部而言,可以从《群书治要》入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做好治理工作,领导干部还应当多阅读些地方志。“一邑之典章文物,皆系于志。”地方志独特的官修、政书特点,客观上保证了志书的权威性和连续性,并以其鲜明的地域色彩,成为地域文化最丰富的载体、最厚重的积淀。作为地情教科书,地方志不仅是领导干部加强个人修养、提升道德水准、提高执政能力的铺路石,而且是了解熟悉地情民风、教化育人、弘扬正气的助推器。清人编的《吏治悬镜》一书,讲到清朝官吏走马上任时要奉行三十二条“初规”,其中第三条就是“览志书”,以便了解当地的山川地理、人文风物以及租赋轻重等等,作为决定治理方略的参考。

  要把学习历史文化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要深入领会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增强思想认同感,用以指导自身的工作和生活,真正把观念观点融入思想、化作行为,在对历史文化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任振鹤主持召开十三届省政府第158次常务会议 审议通过甘肃省“十四五”能源和水利发展规划等 任振鹤主持召开十三届省政府第158次常务会议 审议通过甘肃省“十四五”能源和水利发展规划等
  • 尹弘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交流会上强调 推动新时代全省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 为甘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尹弘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交流会上强调 推动新时代全省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 为甘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 兰州铁路公安处“云捕—2021”战果显著 为旅客群众挽回损失500余万元 兰州铁路公安处“云捕—2021”战果显著 为旅客群众挽回损失500余万元
  • 甘肃省委网信办到文县定点帮扶村开展送温暖走访慰问活动 甘肃省委网信办到文县定点帮扶村开展送温暖走访慰问活动
  • 四川客商八万多元现金遗落出租车内 兰州的姐拾金不昧归还失主 四川客商八万多元现金遗落出租车内 兰州的姐拾金不昧归还失主
  • 中国甘肃网“新年新衣”有牵挂 这份爱心沉甸甸 中国甘肃网“新年新衣”有牵挂 这份爱心沉甸甸
  • “臻品甘肃杯”第二届全省电商直播大赛在兰开幕 “臻品甘肃杯”第二届全省电商直播大赛在兰开幕
  • 甘肃省“迎新春促消费·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在兰启动 任振鹤宣布活动启动 甘肃省“迎新春促消费·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在兰启动 任振鹤宣布活动启动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方大炭素研发生产石墨烯口罩备受市场青
2   “十四五”期间甘肃实施高速拓展工程项
3   甘肃省2022年研究生考试顺利结束
4   甘肃省流感活动将逐步进入活跃期 患者
5   《甘肃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下
6   1月10日兰州铁路局将实施新的列车运行
7   甘肃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通知
8   兰州大学团队揭榜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9   塔什干州与兰州陆港分别举行中乌互设海
10   风雪无阻 守护好孩子们的求学路
11   2021年“感动甘肃·陇人骄子”建议名单
12   甘肃省疾控中心发布疫情防控提醒
13   在兰经商川籍夫妇 8.6万元落出租车上
14   兰州-西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接会举行
15   今年甘肃新增2.5万余个义务教育阶段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