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渐修,哪来顿悟
【小识】
元和年间,年过花甲的白居易初到杭州当太守,便去拜访大名鼎鼎的鸟巢禅师。白居易问:“如何是佛法大意?”鸟巢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不以为然:“三岁孩儿也知道那么说。”鸟巢禅师说:“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按照禅宗公案的一般“格式”,这个时候,就应该以“白闻后大悟,作礼而退”结束。
这个故事见于《五灯会元》,因涉及白居易和鸟巢禅师两个名人而著名,但也不过说破了一个简单的事实:什么都知道,什么都不做,也就等于零。
《说文解字》:“悟,觉也。”又:“觉,悟也。”可见,“悟”与“觉”可以互相转注,于是有了“觉悟”,有了“大觉大悟”。古人说过“无所觉之谓迷,有所觉之谓悟”,“迷”如一团浆糊,越搅越糊;“悟”如醍醐灌顶,云开雾散。大觉者,如梦初醒;大悟者,茅塞顿开。
常言道:“一语点醒梦中人。”“悟”似乎发生在一瞬之间,所以有“恍然大悟”之说。但是,“准备”过程可能十分漫长。如果“顿悟”是可能的,那么,背景就一定是“渐修”。“渐修”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更是实践的过程。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陶渊明《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渗透着同样一个道理:不经过“山重水复”般的修行,就不可能有“豁然开朗”般的觉悟。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还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虽然没有说“悟”字,但他说的话值得我们去“悟”:学而思之,说而后做,才能心有所得,业有所得;不学不思,只说不做,只能腹中空空,手中空空。(尚之)
相关新闻
- 2022-01-28槽:人而言“槽”,没什么不好意思
- 2022-01-27淡:不是什么都没有
- 2022-01-25窗:窗口,是一个特殊的取景框
- 2022-01-24谱:摆谱和离谱,有时仅一步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