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 |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1842年,在《莱茵报》担任编辑的青年马克思发现一个“秘密”:作为“理性代表”的国家总是维护少数资本所有者的利益,却不顾人民群众的疾苦。这让他深感痛苦和疑惑,由此开始了“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的一生”。
1843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分析英德两国的历史差异,阐明无产阶级将承担消除市民社会异化、彻底实现社会解放的历史重任。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作完成《神圣家族》,他们在文中强调历史是由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活动是人民群众的活动,明确指出,“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且进行战斗”。在他们看来,人民群众“必然在历史上有些什么作为”。
在数十年革命斗争中,马克思恩格斯从人民立场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指出从人的依赖关系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再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个性,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即人逐步摆脱奴役,走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过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他们将现实的个人作为逻辑起点,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具备深刻的现实基础,进而超越从前一切将人视作抽象存在的哲学,找到了彻底改变世界的力量。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指明了人类解放的方向,“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逻辑起点,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契合点。马克思主义就是以维护和捍卫无产阶级及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逻辑起点,这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一以贯之的初心使命。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民主体地位体现在社会的各领域、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社会历史的各个维度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等方面积极作为,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人民至上”明确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这不仅是对百年党史的凝练概括,更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先进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崇高理论品格和价值情怀。
回望历史,人民至上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所向,更是党团结带领中华民族创造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的力量之源。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牢牢植根人民、不断造福人民。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必须不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为人民行使权利奠定制度基础,确保国家决策最大程度反映人民意见、体现人民诉求。要正确认识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关系,充分发挥党领导全局、协调各方的优势,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扎实保障。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牢牢植根人民,维护好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必须驰而不息向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亮剑,增强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公仆意识和奉献意识,着力营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政治生态,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员、干部务必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自觉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真正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造福人民。在新征程上,必须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在发展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譬如,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提高公共服务共享水平;加快补齐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扶幼等重点民生领域短板;坚持政策向农村、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弱势群体倾斜,进一步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切实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陈海若)
相关新闻
- 2022-03-08习近平: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共同建设伟大祖国 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 2022-03-082022全国两会
- 2022-03-04省物产集团公司纪委:一封家信助清廉
- 2022-03-04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举行新闻发布会 中国式民主彰显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