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家国内外顶级博物馆在线接力展示近150件珍藏 “云”上赏宝 遨游全球
在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中,国内博物馆馆长推荐的部分珍贵藏品。图为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大盂鼎。
图为甘肃省博物馆藏品铜奔马。
图为浙江省博物馆藏品玉琮。(资料图片)
34家国内外顶级博物馆联袂上阵、近150件珍贵藏品线上展出、馆长亲自担当“讲解员”……7月6日晚8点,中国国家博物馆,“手拉手:共享世界文明之美”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正式启动。这场连续6天的文化盛宴中,各博物馆将相继参与接力,依次展示藏品。中外博物馆珍藏交相辉映,邀全球观众云端共享人类文明的灿烂成果。
手拉手同向而行,开启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文博藏品线上展示
作为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的第一站,7月6日晚,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从文字看中国——解析中华文明的基因和密码”为主题开启直播。在最受关注的“馆长之选”环节,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遴选了“王令众人协田刻辞”牛骨、大盂鼎、“编年记”竹简等五件(套)馆藏精品,生动阐释藏品背后的文化价值,讲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
展台上,一片长14.8厘米,宽12.5厘米的商代刻辞卜骨首先亮相。这块牛骨上有刻文:“(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其受年?十一月。”即商王命令“众人”进行协田(土地集体耕作)活动的记载。
“甲骨文的发现,不仅标志着我国有了三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而且为研究商代的社会历史提供了极其宝贵的一手资料,让我们对中国早期历史有了更详细的了解。”王春法介绍。甲骨文以象形文字居多,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现在,请允许我为大家介绍鼎鼎大名的布劳地球仪……”7月7日晚,在线接力第二站的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馆长阿列克谢•列维金博士正面向观众热情展示欧洲地图学的杰作——直径171厘米的布劳地球仪。其体形巨大,重达450公斤,由红铜板组装而成。
据了解,中国国家博物馆曾于2020年发起主题为“手拉手:我们与你同在”的全球在线接力活动倡议,全球共有16个国家级博物馆积极响应。在国博即将迎来建馆110周年之际,在线展示活动以“手拉手:共享世界文明之美”为主题再次回归,共邀请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美国弗吉尼亚美术馆、摩洛哥国家音乐博物馆、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斐济博物馆等覆盖五大洲的24家国际博物馆参与接力,带领全球观众在线云游,共享世界文明之美。
“2020年的这项精彩活动帮助我们为文化和文物爱好者创造了新的据点,打破了新冠疫情期间人们在旅行、工作活动等方面造成的各种限制,也为各博物馆与全球博物馆同仁加深交流提供了很好的机会。”阿列克谢•列维金说。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像今年这样大的规模进行文博藏品线上展示是前所未有的。”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系主任(兼任中国博物馆协会第七届理事)黄洋告诉记者,近年来中外博物馆之间的文化交流逐渐增多,有助于传递和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体现。
馆长担任形象代言人,讲解馆藏“压箱底”文物
“为什么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成体系文字?外国有没有像我们这样的文字呢?”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直播环节,一名小学生通过视频连线向王春法馆长提问。
据了解,本次活动中,10位国内博物馆馆长将分别携带各自珍贵馆藏“闪亮登场”,联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共同向世界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直播中还设置有问答环节,馆长通过现场回答观众提问,讲述藏品背后的故事,提升观众的活动参与感和互动体验,增强观众对文物内涵的认识和理解。
在线接力第二站的故宫博物院专场上,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娄玮在展馆内向大家展示了《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翻开这部卷帙浩繁、内容鸿博的古典巨著,只见文字工整、印刷清晰,并附有许多精美插图。
“此书原名《彙编》,清康熙年间陈梦雷编纂。从康熙四十年(1701年)十月开始,至四十五年(1706年)四月全书告成,五十五年(1716年)进呈钦定,赐名今行书名。”娄玮介绍。《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分类详细准确,体例亦多首创,是继明《永乐大典》之后的最大一部百科全书。
“它是中国古代典籍的一个缩影,是中华文化传承千年的鲜活见证,深深地滋养着我们的文化自信。时代越是发展,越要在古籍中深挖文化宝藏,启智润心,培根铸魂。”娄玮说。
近年来,馆长讲文物在文博界日益流行,馆长通过现身说法讲述文物故事,现场互动问答等方式,拉近与观众距离,更激发了年轻一代对文物的兴趣。
从热播综艺《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到如今各地博物馆纷纷推出的电视文博节目和短视频,“不难看出,博物馆的自我宣传意识在不断加强。”黄洋表示,“酒香也怕巷子深”,很多珍贵文物收藏在博物馆中并未被大众了解熟知,如何进行有效的历史文化传播,是一个现实且急迫的问题。
“博物馆馆长是最好的文博形象代言人,他们多是深耕博物馆多年的行业专家,对每件文物可以说都如数家珍。”黄洋说,从近两年馆长讲文物的节目来看,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著名大型博物馆,很多中小型博物馆也纷纷参与其中。通过各种自媒体平台讲述文物故事,对于中小型博物馆而言无疑是找到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
满满的科技感,让文物和历史说话
伴随着古筝清鸣,一座巨型铜鼎腾空90度旋转,内壁镌刻的铭文金光闪耀,旋即从鼎中飞出,定格在大屏幕上。一列列遒劲雄美的金文书法,仿佛诉说着几千年前的古老故事。这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之选”的又一件珍宝——西周大盂鼎。
“铭文是鼎的身世密码,是最具魅力的符号语言。”配合着王春法的讲解,屏幕上以慢镜头展示着大盂鼎的细节,铜锈斑驳的鼎身、繁复多样的兽面纹、内壁铸刻的291字长篇铭文清晰展现在观众眼前。
8K拍摄制作和大屏播出超高清呈现文物细节,AR、动画让文物活化“动起来”,全程5G直播带给观众沉浸体验……这场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活动中,满满的科技元素,为观众带来视听感十足的文化盛宴。
“这充分反映出,我国博物馆数字产品资源建设取得积极成效。”黄洋介绍说,自2012年开始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在对博物馆藏品“摸清家底”的同时,建立了可移动文物藏品数据库,让今天的云端看展成为可能。
“云”上赏宝,全球遨游。活动前夕,“手拉手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小程序新鲜出炉。记者点击进入小程序的“馆藏珍品”模块,只见“王令众人协田刻辞”牛骨等展品图片下方有一个显眼的“三维”图标。点开以后,文物先是悬于屏幕正中匀速周转,随着手指的滑动,可以任意角度翻转或放大缩小,供观众仔细鉴赏。再点击“特征”模块,一段炫目的立体动画将文物的“看点”逐一分层加载展示出来。
“用户在小程序可在线鉴赏各国博物馆珍藏文物,通过数字化‘三维’方式,提升与文物之间的互动,让文物在我们眼前‘活起来’。”该小程序开发技术团队负责人表示。
“千载积藏,传习云上”。不久前,故宫博物院故宫云课APP发布首款数字徽章《瑞鹿幽夏》,创新了博物馆文物线上数字体验。记者注意到,不只国内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等许多国外著名文博机构近年来也在积极开发数字藏品。比如,日前举办的大英博物馆直播活动中,30余万中国观众在“云导游”的带领下参观了罗塞塔石碑、拉美西斯二世国王雕像、帕台农神庙雕塑和阿兹特克双头蛇等珍贵藏品。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国际文博领域的交流互鉴日益增添活力。
“博物馆的发展与互联网科技是同向共行的。”黄洋认为,通过新一代数字技术创新性保护、活化文化遗产,让文物和历史说话,并借助数字内容产品的影响力提升国际传播力,有助于更好讲述中华文明的故事。(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杨文佳 段相宇)
- 2022-07-08第二十八届兰洽会开幕式暨丝绸之路合作发展高端论坛隆重举行
- 2022-07-08聚焦新发展理念和“四强”行动 甘肃以强有力监督推动高质量发展
- 2022-07-08沿黄地区纪检监察机关开展专项监督 压实责任保护传承黄河文化
- 2022-07-05解读《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机构工作规则》②充分履行派驻监督职责的有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