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约 | 文化通古今 万里必为邻
郎世宁《百骏图》(局部)。郎世宁,意大利米兰人,清代宫廷画家
“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回归文物之一
“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展品之一戴头巾的奥古斯都头像(右)。奥古斯都,即古罗马帝国的开创者屋大维,他开创了相对安定的政治局面,为古罗马帝国初期的繁荣打下基础。(资料图片)
五百件文物勾勒古罗马文明,让人们一览意大利之源。这是有人参观完国博“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之后发出的感慨。
此次展览不仅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创建110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也是2022中意文化和旅游年的旗舰项目,见证着两国文化交流的密切深入和两国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中国和意大利都是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人类活动中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
万水千山,将东方与西方分隔于欧亚大陆两端,却隔不断文明的交流互鉴。悠悠千载,绵绵万里,无数人在东方与西方之间来回穿梭,把行客脚下的道路,染成一篇篇锦绣文章。
在追求和平的道路上,世界人民的心是一起的
在“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中,有一件戴头巾的奥古斯都头像,引起很多人关注,不仅是雕塑本身的精美传神以及时空岁月带来的穿透力量,更是奥古斯都本身传奇般的故事。
公元前29年的夏天,罗马城中到处洋溢着喜庆——罗马人准备迎接屋大维从埃及返回罗马。屋大维这次出征,击败了对手安东尼,一举终结了多年以来军阀混战、生灵涂炭的罗马内战,最终统一了地中海世界,给罗马人和地中海周边各个民族带来了梦寐以求的和平。
为了表彰他实现和平的伟大功绩,国家决定授予屋大维“奥古斯都”的称号,意思是神圣的。在和平建设的环境下,罗马人的物质和精神创造能力得以极大发挥,在思想文化、文学艺术领域发展出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和物质文明成果,标志着罗马从此进入它的黄金时代——奥古斯都时代。
在奥古斯都引领下,罗马人创造出了以诗歌和建筑为代表的、繁荣灿烂的罗马文化,罗马逐步从一座“砖瓦的城市”变成一座“大理石城”,千年之后依然熠熠生辉,令人叹为观止。
时光穿越两千多年,这件大理石雕奥古斯都头像依然光辉夺目,令其光辉不灭的并非出神入化的雕刻技艺,而是奥古斯都为罗马人和地中海地区带来和平与发展的努力。
在追求和平与发展的道路上,世界人民从古至今的价值追求从来是一致的。
不久前,许多观众通过直播见证了三星堆的又一次上新,来自三千多年前古蜀人的馈赠,让人再度为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和精致无比的文物而折服,感叹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当三星堆庄严神秘的青铜大立人与罗马大理石雕像“站”在一起,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几年前,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就震撼了意大利——“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四川古蜀文明特展”曾在“永恒之城”罗马举办。
这场璀璨夺目的文明特展在意大利引起了巨大轰动。一件件文物,带着古老中国的气息,为欧洲打开了认识东方、了解中国的新窗口。来自东西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类文化典藏在此共聚一堂,完成一次跨文化的文明交流与互鉴。
除此之外,中国的饮食、服饰文化都不止一次走进意大利,向世界展示着华夏文明的“服章之美”与“礼仪之大”。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两千多年前开辟的丝绸之路,长安与罗马遥遥相望,成就了丝绸之路沿线无数佳话。
中国和意大利,在历史上就有着源远流长的接触与交往。罗马在中国史书《史记》中出现时名为“黎轩”,表明西汉时期罗马对于中国来说就已不陌生。《后汉书•西域传》中就有关于罗马帝国的记载,“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罗马史书也称中国人身材高大,富有正义感、孝顺而长寿。
公元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打通了陆上丝绸之路。公元97年,东汉西域都护班超派遣副使甘英由西域出发前往西方的大秦(罗马帝国),尽管没有成功,却宣示着古人在推动东西之间交流的宏愿与努力。
在德国海德堡大学的图书馆里有一则资料:罗马人利用印度洋的西南季风从埃及横渡印度洋抵达印度半岛的黄支国,这里曾是中华先民所开拓的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点,由此再往东即可进入南中国海,在这里东西方海上丝绸之路交汇贯通。
意大利史书中明确提到,古罗马皇帝曾派遣使者从埃及出发经由印度洋,到达汉朝统治辖下的日南郡,然后北上洛阳谒见东汉皇帝,开创了中国、罗马两大国直接通使的纪录。甚至有传说,罗马军团在楼兰地区留有后裔。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在丝绸之路的两端,中国和意大利是创造人类文明的重要策源地,而且在繁忙的丝路往来中,互通有无,昭明于中国及世界文明史册。
在中意交往史上,马可•波罗是绕不开的。他在中国居留了17年,足迹遍及了大江南北。回到威尼斯之后,他写出《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所见所闻。此书一经出版,在欧洲广为流传,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强烈好奇和向往。这本书的一位忠实读者之一就是哥伦布,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到了明代,1582年,意大利人利玛窦踏上未知的旅途,来到遥远的东方。作为一个西方人,利玛窦对繁盛的中华文明,发自内心地欣赏和赞叹,“中国的伟大乃是举世无双的”,“中国不仅是一个王国,中国其实就是一个世界”。
他不仅帮助徐光启等人把欧洲的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而且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学经典翻译成拉丁文,把中国传统文化介绍到西方,对欧洲启蒙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利玛窦以不凡的胆识和气魄,推动“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因而被尊称为“泰西儒士”、“欧洲汉学之父”。《四库全书》将利玛窦编著的《乾坤体义》作为“西学传入中国之始”。
到了清代,意大利米兰人郎世宁来到中国,随即担任宫廷画家,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50多年,并参加了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郎世宁到中国后仔细研习了中国画的绘画技巧,将西方绘画手法与传统中国笔墨相融合,中西合璧,焕然一新。
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就是这样跨越了千山万水,而行走在其中的文明使者,则如同人类文明瑰宝的继承人与保管人,为后世守护着遗产。
传承两大文明的友好交往,在历史的积淀中前行
中意两国的文博机构一直保持着密切友好的合作。2018年,为充分反映“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深远影响,弘扬传承和而不同、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意大利21家博物馆及国内17家博物馆合作,联合主办了“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其中既有中国先贤开拓发展“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见证物,也有受到中国文化影响、呈现中国文化元素的西方物证。如中国和意大利在航海中使用的罗盘、针碗、航海图和船只模型;青铜器、瓷器、玻璃器皿以及充满西域风格的唐代陶俑等,还有《通商指南》《世界地图》等反映早期意大利旅行家对中西文化交流所作贡献的文献。
2019年,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由文旅部、国家文物局主办,国博承办的“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进一步彰显了中意两国政府联袂保护文物的坚定决心,成就了两国文化交流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话。
据专家介绍,这批796件中国文物艺术品,时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至民国时期,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马家窑文化四大圈纹双耳彩陶壶、西汉彩绘茧型陶壶、唐代彩绘陶骆驼、宋代白釉刻花碗、明代绿釉陶床……此次文物返还,是中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中历时最长的案例,也是近20年来最大规模的中国流失文物回归。
这796件文物归来,“让千年前的辉煌彩陶,又可以添几笔色彩;让汉、唐、明的人间盛世,又唤醒了部分记忆;让中国各个时期的历史,又填补了些许空白”。
这796件文物归来,根源于中意两国人民对人类文化遗产始终不渝的热爱,得益于中意两国久久为功的双边机制建设,既书写了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互鉴浓墨重彩的华章,更树立了两国文化遗产保护合作的里程碑。
两大文明古国之间的大规模文物返还,以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通,让传统友谊生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共绘一幅文明交流互鉴、人类命运与共的美好图景。(穆铎)
- 2022-07-16用:活出自己的样子,才能为社会所用
- 2022-07-16历史文化源流|善为理者 举其纲 疏其网
- 2022-07-14渐:天天进步一点点,则意味着成功
- 2022-07-12上:凡说“上”,一定得有个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