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廉政频道 >> 廉政文化

谏:“谏”字从言,目的就是为了让对方听

22-07-18 09:00 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 编辑:高正武

7-18谏.png

  《战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中学生都熟悉的故事。邹忌为了规劝齐威王广开言路,真可谓费尽了心思,费尽了口舌。值得庆幸的是,效果还是可以的,齐威王因此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说文解字》:“谏,证也。”很多文献中,都把“证”当作“正”字。意思是直言规劝,使其正之。一般来说,“谏”都是指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而言的。也因此,“谏”更需要艺术,也需要策略。那个“讽”字,就是体现艺术和策略的。

  《孔子家语》说:“忠臣之谏君,有五义焉。一曰谲谏,二曰戆谏,三曰降谏,四曰直谏,五曰讽谏。”谲谏就是巧妙其辞,委婉地劝;降谏就是低声下气,卑微地劝;直谏就是直截了当,痛快地劝;戆谏就是刚毅不屈,鲁莽地劝;讽谏就是比喻影射,含蓄地劝。据说,孔子最看重的就是讽谏,因为它不“逆耳”。

  “谏”字从言,目的就是为了让对方听。首先是听下去,让你把想说的话说完;一个是听进去,采纳你的意见。问题是,如果对方不听怎么办?《论语》里,孔子说过:“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几谏,就是婉言相劝。提了意见,而且提得非常巧妙,可以说是既负了责任,也讲了方法。孔子所说,给人无可奈何的感觉。其实,听不听,从不从,应该当作另一个问题去讨论。

  讲究批评的艺术,不是察言观色,不是隔靴搔痒,更不是文过饰非。不论用什么高超的艺术,只要是“谏”,就得把话说破,就得把话放在桌面上。想想,作为一个下级、一个晚辈,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邹忌是个聪明人,但你看他多难啊。所以,有一句话说得极好:“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尚之)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