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廉政频道 >> 廉政要闻

非凡十年看变迁 | 中国研发展现创新活力

22-07-18 11:39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编辑:高正武

1658103884485475.jpeg

  徐工集团研制的100%国内自主化起重机。(徐工集团供图)

1658103895531681.jpeg

  福建省寿宁县三祥新材股份有限公司员工在实验室工作。新华社记者林善传摄

1658103906677681.jpeg

  柳工全球研发中心半消声实验室内,一台电动装载机在进行噪声检测。(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供图)

  科技部有关负责人日前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年来,我国科技投入大幅提高,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全社会研发经费从1.03万亿元增长到2.79万亿元,基础研究经费是十年前的3.4倍。

  知识产权,是科技创新的具体体现,代表着一家企业的研发能力和一个国家的创新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武汉考察时强调,要加强技术研发攻关,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作为创新的主体,近年来,我国企业展现出强劲的创新活力。根据国家发改委近日发布的消息,十年来,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强度从2012年的1.68%提升到2021年的2.67%。规模以上高技术企业制造业工业企业数从2012年的2.46万家增长到2021年的4.14万家,成长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逐步从知识产权引进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国转变

  “突破78项关键核心技术,专利申请190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000余件、授权专利800余件、国际专利近20件。”这组数字,是江苏省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去年一年的专利创新增量。从专利申请总数来看,比2012年以前二十年的累计量都要多。

  作为中国第一家参加国际工程机械展会的企业,成立于1989年的徐工集团,目前在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中排名第三。近年来,靠着不断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徐工集团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的高质量产品,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徐工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集团每年发明专利申请都保持在六七百件,每年的研发投入占比都在4.5%以上。随着销售收入的逐年突破,研发投入也在逐年提高。2021年,集团研发投入50多亿元,而2012年时,还只有十几亿元。

  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创新发展道路,企业专利申请量日益增长。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数据,截至今年6月底,国内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达32.5万家,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达210.7万件,同比增长 22.0%。

  创新,源自市场竞争的残酷现实。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徐工集团视察时指出:“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很多核心技术是求不到、买不来的。”徐工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徐工集团发展之初,也曾对洋巨头的产品进行模仿。但后来发现,核心技术的缺失靠市场是换取不来的,只有靠自身研发。

  今年3月,徐工集团自主研发的全球最大吨位后驱刚性矿车XDE440下线,该产品目前已拥有专利203件,其中发明专利31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电传动控制系统是大吨位矿车的“心脏”。徐工矿机重型矿车研发所副所长张亮介绍,2020年,项目成立初期,团队在调研后,选择了通用电气的系统,但这个需求却被通用电气拒绝了。“国外能做出来的系统,我们咬咬牙、拼一拼,也能做出来,甚至比他们的更好!”研发团队随即将目光转向国内技术最先进的一家车企。在之后的项目合作中,双方先后攻克主辅一体式交流变频牵引技术、电缓行和发动机怠速自适应调节控制等行业难题,为XDE440矿车开发出了满足所有条件的电传动控制系统。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研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让我国逐步从知识产权引进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国转变。这个转变不仅有量的转变,也有质的转变。2021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价值发明专利规模稳步扩大,发明专利的结构进一步优化,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布局能力也显著提升。

  徐工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邱成介绍,近十年来,徐工集团完全替代进口并打破跨国公司国际市场垄断,创造并保持了全球第一吊4000吨级大型履带起重机、2000吨级大型全地面起重机的世界纪录,技术性能、质量可靠性指标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德国利勃海尔、美国马尼托瓦克等跨国公司已完全退出中国市场,其在中国多年的高端市场优势完全被徐工集团引领的中国企业替代。

  设备一流的“全球研发中心”成为企业科技创新重要保障

  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是企业根据市场竞争需要设立的技术研发与创新机构。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今年印发的第28批新认定及全部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名单,目前,我国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总数已经超过1600家。

  在广西柳州市柳工国际工业园,一座蓝黑相间的大楼格外醒目,这里是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柳工)的全球研发中心,中国土方机械领域唯一的国家技术中心就位于这里。

  作为国家首批企业技术中心的拥有者,柳工自主创新的一大特点就是重视创新平台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柳工陆续建成了5个全球研发基地以及多个研究院所,拥有了1300多人的研发团队,架构起全球研发中心、海外研究所多位一体的研发架构,能够因地制宜结合国内外市场研发新产品。其中,最大的研发平台就是位于柳州的全球研发中心,2015年6月建成,是行业首家获批的国家级技术中心。中心建成后,这里已成为柳工创新成果最丰硕的区域。

  走进柳工全球研发中心的半消声实验室,安静地可以听到人的心跳。独特的弧顶声学设计使实验室的本底噪声降低至28分贝,可以满足柳工全系列产品、全天候的震动噪声测试需求。柳工全球研发中心实验中心总监黄遂介绍,柳工电动装载机驾驶室的声音值要求是70分贝,这个分贝值比最严苛的欧盟标准还要低10%。

  在中心的另一个高低温实验室,温度控制范围可以达到-50℃到60℃。黄遂说,有了这个实验室,柳工的工程机械随时都可以在这里进行极寒极热实验,而以前要做这个实验,只能在冬天跑去足够冷的地方。如今,在柳工全球研发中心,这样的特色实验室一共有16间,配备世界一流的技术设备。

  在黄遂看来,强有力的研发创新平台是一家企业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而自主创新是柳工能够从一家西南小厂成长为国际企业的关键。柳工全球研发中心始建于2013年,当时,国内几乎所有工程机械企业都面临市场急剧下滑考验。2014年,因为经营困难,柳工一家子公司被迫注销,营业收入也下跌不少。但困境之中,柳工也没有放弃对研发平台的投入,反而坚定信念“要在行业低谷时,搞技术创新,做技术储备”。2015年,柳工全球研发实验中心建成;2016年,柳工组建电动团队,研发中大吨位电动设备;2021年,柳工股份深圳研究院揭牌,成为柳工智能化创新试点……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视察柳工时指出:“只有创新才能自强、才能争先。”事实证明,迎难而上走创新路子是对的。2021年,即便有疫情影响,柳工的装载机依然取得国内占有率行业第一、销量全球第一的亮丽成绩。当年,研发科技创新对新产品销售的收入贡献率达到80%以上。

  面对如今的成绩,柳工全球研发中心主任林明智回忆起过去,柳工也一度做过外国产品的“仿造工”,然而,国外挖掘机的大臂寿命能达到近20000个小时,而柳工仿制出的大臂1000个小时就坏了。上半年刚售出的挖掘机,下半年就被客户退回。这让柳工人更加清醒地意识到核心技术的重要性。

  近年来,柳工不断在国内外建设全球研发创新平台和体系,同时还建立了全球领先的研发流程体系,成为科技创新重要保障。“十三五”期间,柳工研发投入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长率,成功研制全国首台5G智能遥控装载机等高质量产品,并成功推向市场。

  “产学研”协同创新,变“单兵作战”为“抱团突围”

  位于山东省威海市的威高集团,是一家主营医疗器械的企业。在企业展厅内,明星产品——“妙手”5G远程手术机器人收获了不少荣誉。目前,威高推出国内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的腔镜手术机器人,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医生通过这种机器人和5G网络,可以成功为远在千里之外的患者实施手术。

  “妙手”远程手术机器人成功研发的背后,不单是威高集团一家企业的力量,而是多个平台协同创新的成果。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科研投入和资源支持,靠一家企业、一所科研院校单打独斗,创新要素分散,效率并不高。

  为了解决这些难点,2019年以来,威海市围绕产业技术研究院,依托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等4个重大创新平台,采用共建、加盟等方式培育和引进N个特色创新平台,逐步形成“1+4+N”创新平台体系。3年来,“1+4+N”创新平台体系已延伸设立118家创新机构,覆盖七大产业集群,形成更加高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从“单兵作战”到“抱团突围”,近年来,不管是国家层面还是企业本身,都越来越重视协同创新、产学研融合的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干勇表示,近年来,在“协同创新”的理论引导下,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逐步深入,从“产学研”融合向“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逐步发展,涌现出一些产业技术研发的典型组织模式及方式,如联合开发技术、联合实验室等。

  从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高校的创新联合体,到同城的创新平台体系,再到城市间的跨域合作创新,越来越多的创新合力形成。国资委统计数据显示,10年来,中央企业建成700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7个创新联合体。今年年初发布的《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2021》显示,从2011年到2021年,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十年翻了一番,长三角一体化的创新格局基本形成。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等联合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的通知》,提出支持高校和龙头企业、中小企业联合组建重点实验室、研究院、技术中心、工程中心、产学研基地等多种形式的创新联合体,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

  柳工有关负责人介绍,2010年,柳工与吉林大学以产品研发及人才培养为目标,率先在国内工程机械领域开展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吉林大学为柳工培养了一支年轻的研发团队,他们于2017年自主研发成功的国内最大吨位12吨装载机液力变矩器,突破了国内相关领域关键研发技术,缩小了与国外高端产品的技术差距,使整车性能达到了国际水平,并完全替代了进口零部件,核心零部件技术不再受他人制约。如今,相关设计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已经覆盖了柳工装载机现有机型,尤其是12吨装载机8128H,并常态化销售至全球市场,让柳工装载机实现了累计销量全球第一。(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王雅婧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