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廉政频道 >> 廉政文化

鞋: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

22-08-15 09:37 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 编辑:高正武

8-15.png

  《说文解字》里没有“鞋”字。中国最早的鞋,不管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一律叫做“屦(jù)”。《释名》:“屦,拘也,所以拘足也。”

  秦汉之后,“履”代替了“屦”,成了鞋的通称。《释名》:“履,饰足以为礼也。”《说文解字》则说:“履,足所依也。”

  隋唐时期,本来只指皮鞋的“鞋”,逐渐替代了“履”。《释名》:“鞋,解也。着时缩其上如履然,解其上则舒解也。”

  这个过程,似乎表明了“鞋”的发展逻辑:开始的时候,是约束功能,是不是怕脚长野了呢?后来,有了装饰功能,穿不穿鞋,或者穿什么鞋,都与礼有了关系。民间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可能最适合这一时期的情况。再后来,注重实用功能,脚在工作的时候要系紧鞋带,脚在休息的时候要解开鞋带。

  如果脚必须穿鞋的话,那么鞋最重要的就是合脚。“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人们总怕别人给自己“穿小鞋”,其实让你“穿大鞋”也难受。鞋子小了,夹脚,走起路来像个老太太;鞋子大了,不跟脚,走起路来就像有人拖后腿。各有各的不便处,各有各的难受处。所以买鞋子的时候,最大的原则是尊重自己的脚。《韩非子》中讲的那个“郑人买履”的故事,虽然足够极端了,但类似的故事到现在也没有绝迹。

  同样,有些人虽然买到了新鞋子,但仍然面临“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更有甚者,在出现问题时,有人还会以“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来为之解脱,为之辩护。

  鞋穿在脚上,但走什么路,怎么走路,能走多远,都不能由鞋决定。不动脑子,或者脑子不变,留在世上的就只能叫做“鞋印”,而不能叫做“脚印”。(尚之)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