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和为何受到诸葛亮高度褒扬
董和,字幼宰,祖籍巴郡江州(今重庆市)人,蜀汉掌军中郎将,是深受百姓爱戴、获得诸葛亮高度评价的清廉官员。
《三国志》里记载:董和是南郡枝江人,他的先祖本来是巴郡江州人。汉朝末年,董和率领宗族西迁,益州牧刘璋任命他为牛鞞(bǐng)、江原长,成都令。
蜀地物产丰富,当时奢侈风气盛行,经商之家,吃穿用度皆如同王侯。每逢婚娶丧葬,他们几乎倾尽家财铺张操办。董和以自身的节俭为众人作出表率,粗衣素食,并颁布法令,规范行为,赏罚分明,当地奢侈之风气大为改观。
大家对董和心存畏惧,不敢冒犯。县里的一些豪强因害怕董和,便鼓动刘璋调任董和为巴东属国都尉。但是没想到,官吏百姓扶老携幼,纷纷前来挽留董和。刘璋只好让董和留任两年,再转升为益州郡太守。他在太守任上仍与过去一样节俭。与周围少数民族打交道时,董和总是以诚心相待,深受南方少数民族的信任和爱戴。
建安十九年,刘备平定益州后,征召董和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诸葛亮共同主持管理左将军、大司马府的事务。他们出谋划策,共事欢洽,交情深厚。董和为官居二十多年,对外治理安抚边疆少数民族,对内参与军国大事,临终时家中竟然连一石粮食的私财都没有。
建安二十五年,董和去世,诸葛亮悲痛不已,认为他尽职尽责,敢于谏言,追思之深和褒扬之高皆属罕有。诸葛亮告诫部下:“如果你们都能像董和那样勤勤恳恳,忠于国家,那么我的过失就会少很多了!”
董和的儿子董允,青出于蓝胜于蓝,同样也是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臣,与诸葛亮、蒋琬、费祎并称蜀国“四英”。董允自幼受到父亲的熏陶,品德操行皆如父。他对蜀汉忠心耿耿,深谋远虑,尽力匡正后主,将宫内大小事务安排得井然有序,诸般杂事也处理得很妥当。
建兴五年,诸葛亮准备北伐,驻于汉中,但担心刘禅年纪尚轻,缺乏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诸葛亮认为董允为人正直、是非分明,于是想委任他负责处理皇宫内的事务。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这样评价董允:“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董允去世后,接替他的侍中陈祗为人谄媚,与中常侍黄皓勾结,把持朝政,迷惑刘禅,最终导致蜀汉灭亡。
? 董和一生为官清廉,待人诚信,百姓、外族都信任他、爱戴他,是一位贤臣。
- 2023-03-22吕岱:诤友是一面镜子
- 2023-03-21胡质:交朋友要看大节
- 2023-03-20以势交者,势倾则绝 以利交者,利穷则散
- 2023-03-20徐邈:面对高位不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