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子野:甘于清贫的史学家
裴子野,字几原,南朝时期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历仕齐朝、梁朝,任著作郎、中书通事舍人等职,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裴子野的童年很不幸,出生不久,母亲就去世了,他由祖母殷氏抚养。祖母知书达理,经常教他经籍诗赋。不幸的是,裴子野9岁时,祖母殷氏也去世了。裴子野自小聪敏好学,颇有才华,不到20岁,就当了南齐武陵王国左常侍,后又任江夏王参军。但不久,父亲裴昭明去世,他辞官回乡守孝。屡屡失去至亲,让裴子野悲痛万分,但愈发坚韧。
裴子野有着朴实正直的秉性,从不谋名利。当时乐安郡的任昉是位很有声望的人物,一些贵族子弟常奔走其门下,希望能得到他的推荐。而裴子野虽然与任昉是表亲,却不愿走这条捷径。
不久后,裴子野重新走上仕途,担任安成王参军,兼任廷尉正。廷尉是掌管刑狱的机构,当时的诉讼案件,必须三官署名才有效。有一次裴子野不在场,同事便代替他签了名。但是案件上报后,皇帝却对处理结果不满,把办案人全都撤职了,裴子野因此被牵连。有人劝他去解释清楚,便可官复原职,但裴子野愿意为同事分担责任,于是一笑置之:“我岂能靠上诉辩解来给自己保官?”他被革职以后,很久没有出仕,但却从无怨恨。
中书郎范缜和裴子野虽未谋面,但常听说他的才学和品行很出众。当范缜被升为国子博士时,他上表要把这一职务让给裴子野,但是朝廷以裴子野资历不够为由,未予采纳。后来,裴子野被授诸暨县令,任职期间,很有政绩。对诉讼的人,他从来不施用刑法,而是以理服人,百姓十分爱戴他。渐渐地,全县很少有人来县衙打官司了。
裴子野精通历史,善作文章。他的曾祖父裴松之曾受诏续修《宋书》,但未完成就去世了。裴子野立志继承曾祖父的事业,撰修宋史。南齐永明末年,沈约所著的《宋史》刊行。裴子野认为沈约的《宋书》繁琐,便删繁存简,另著《宋略》20卷。其叙事评论为当时史学界所称颂,就连沈约也自叹不如。此后,大家谈起宋史,都以裴子野的《宋略》为上,沈约的《宋史》次之。裴子野与曾祖父裴松之、祖父裴骃,皆以治史享有盛誉,被称为“史学三裴”。
后来吏部尚书徐勉向梁武帝推荐了裴子野,提升为著作郎,掌管修撰国史及起居注,不久又兼任中书通事舍人,后又拜为通直员外及著作郎,又令其掌管中书诏诰。任职期间,他博学多闻,为当时人所佩服。梁武帝出师讨伐北魏,命他给魏国宰相写信。晚上接到命令后,裴子野并没有立刻动笔。待到五更,皇上催着要看时,他才不慌不忙起身去写,待到天微亮时,便写好呈上。武帝看后甚为赞赏。从此,皇帝凡有关诸符檄文,都让他草拟。裴子野的文章,向来简练朴实,不尚华丽,一挥而就,别具风采。有人问他:“写文章为何如此迅速?”他回答:“人皆成于手,我独成于心。”此后,裴子野又被提升为侍郎,鸿胪卿,兼领步兵校尉。
裴子野在朝十余年,一向清廉朴实,静默自守,绝不因私情巴结别人。亲戚中有贫困的,他总是将所得俸禄送给他们一些,而自己的生活却十分清苦,终年粗茶淡饭,他还反复告诫子女,要“简约,务在节制”。
大通二年,裴子野卒于任上,享年62岁。梁武帝听闻后悲伤不已,下诏举国哀悼。
? 裴子野清寒俊逸,他的史学著作展现“复古”笔法,文学作品质朴无华,无愧于史学家、文学家称号。
- 2023-05-26学习进行时丨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 2023-05-26以恩德感化流民的范述曾
- 2023-05-24以书为乐的傅昭
- 2023-05-24清廉中国·文物话廉丨千年廉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