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廉政频道 >> 廉政要闻

初任官员最大的障碍是语言不通

2024-01-09 09:05 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

箴历日历1-9.png

  【每日箴言】

  官莫患于上下暌隔,而初任尤甚。风俗不知也,奸良莫辨也。此其要除记客言簿外,莫若稽众。稽众如何,入国问禁,为吏亦然。初到官时,师心判事,不协舆情,即滋议论。每听一事,须于堂下稠众中,择老成数人,体问风俗,然后折中剖断,自然情法兼到。一日解一事,百日可解百事,不数月诸事了然,不惟理事中青,亦令下如流水矣。但各处方言多难猝解,理事之时,如令吏役通白,必至改易轻重。当于到任时,雇十一二岁村童,早晚随侍,令其专操土音,留心体问,则两造乡谈自可明析,不致临时受朦。

  清•徐栋《牧令书》

  【深意浅说】

  主要意思是说,一个官员新到一个地方当官,最怕的是上下隔膜,既不懂地方的风俗人情,也分不清良民和奸人。要了解地方人情风俗,最好向老成持重之人询问了解。由于各处方言不同,审理案子的时候,必然需要有人翻译沟通。如果让吏役帮助传话,这些吏役必然又乘机作弊,影响听审。最好是上任之初,雇当地十一二岁的孩子,早晚跟随在自己身边,让他专门说土话土语,随时留心问询。弄懂了当地方言,审案之时,原告被告的方言土语,就能够听明白,不至于被吏胥蒙蔽。

  语言交流问题确实是古代官员遇到的很大障碍。唐朝时期的韩愈,从长安被贬到广东担任阳山县令。他在文章中说,“县廓无居民,官无丞尉,夹江荒茅篁竹之间,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出租赋,奉期约”。当地吏役说的也是“鸟语”,语言不通,只能靠“画地为字”来沟通。

  到了明清时期,地方官员语言障碍问题就更普遍了。明清实行地方官回避制度,一个地方州县长官,必须是外地人担任,而且还要距离任职之地500公里以外。那时候全国大一统,西北官员在东南为官,东南官员在西北为官,动辄距离几千里,也很常见。这么遥远的距离,当时又没有普通话教育,语言障碍几乎是每个官员都要遇到的问题。

  州县官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审理案件,听讼。听讼中原告被告都说方言,主审官听不懂,怎么办?一般情况下,只能是由吏胥代为翻译。如果吏胥没有收受原告被告任何一方的好处,或许还能尽心,如果拿了好处,故意错误地翻译,或者有选择地翻译,可能就影响到案情的根本了。

  所以,古代官员到外地任职,一些过来人在官箴书中都有提醒学习方言的问题。方大湜在《平平言》中说,“审理词讼,须晓土音。若不晓土音,则百姓虽说得有情有理,问官终茫然莫解。下情不能上达,是非曲直,从何剖断?势必令差役传达。愚蠢差役往往传错,伶俐差役又不免增减情节,如之何其可耶?”

  语言不通,不仅仅影响案件听审,其他如调查走访,官员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农民的语言,农民也听不懂官员在讲什么,沟通就成为大问题。清末宋恕的《六字课斋卑议》建议:“除民间尽习官话县分外,所有土话与官话歧异县分,知县到任,着延方言师一人;由议院公举,每日从学土话二点钟,成而止”。因为宋恕写书的时候正在进行清末立宪改革,所以有方言老师由县议院公举的内容。

  地方官员的语言障碍问题在推广普通话之后,才根本上有所改观。

  (梁发芾)

  【人间草木】

1 -9.jpg

  名称:毛杓兰

  保护级别:国家二级

  濒危等级:易危

  分布:陇南、天水、甘南、陇东、定西、兰州

  简介:毛杓兰,地生草本,我国特有的著名观赏花卉和药用植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花期5-7月。花大美丽、色彩鲜艳,极具观赏价值,是兰科花卉的重要种质来源。其根及根茎入药,具理气、活血、消肿等功效。

  (植物资料由西北师范大学白增福、陈学林提供)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