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甲骨“云”中相约
图①:2019年,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传承研究创新团队打造的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殷契文渊”亮相。 资料图片
图②:甲骨文成功缀合示例。 刘同华 摄
图③:刘永革在为学生授课。 受访者供图
近日,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评选揭晓,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传承研究创新团队成功入选。39年来,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传承研究创新团队三代青年学者知重负重,开创了甲骨文信息处理学科,以现代科技力量解锁甲骨文的文明“密码”,让沉睡千年的冷门“绝学”焕发新生,填补了学科领域空白。
新时代以来,该团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甲骨文研究的历次重要指示精神,建设甲骨学研究领域全国唯一的教育部创新团队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创建全球唯一的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殷契文渊”,用数智赋能甲骨文传承保护研究,将甲骨学研究带入智能化时代。
让绝学不绝、冷门不冷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1985年开始,安阳师范学院组建青年先锋队,依托甲骨文发现地的独特优势,立志坚守甲骨“绝学”。他们甘坐冷板凳、愿下苦功夫,致力于破解古文字的“密码”。
当时,包括甲骨学大家胡厚宣在内的一批专家学者来校任教。胡厚宣对于甲骨文和殷商史的研究成果卓著。他所著录的甲骨卜辞,包含有许多罕见的原始史料,价值很高,如关于农作施肥、王命协田、妇好事迹、生子为嘉、四方风名、月食、文字画,等等,大大推动了甲骨文研究和整个殷商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
在胡厚宣等一代代学者的坚守中,这里走出一批批青年骨干力量。他们创办的甲骨学专业期刊《殷都学刊》,是国内最早一批关于古文字研究的专业期刊之一,也是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刊,发行到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近二十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知名度,已经成为全世界甲骨文研究和殷商文化研究的重镇。
甲骨文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材质特殊的甲骨逐渐风化,保存、展示、利用均颇为不易。如何更好保护甲骨文物,如何利用现代技术破译甲骨上的未解之谜?这些问题,萦绕在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传承研究创新团队学者的心头。
2000年,面对将甲骨文输入电脑的难题,团队开展甲骨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研究,开启了甲骨文信息化研究新路。
研究工作的积累,促进了甲骨文信息处理学科建设,目前学校已建立以四个研究方向为支撑的学科体系:甲骨学与殷墟科技考古、甲骨文语言计算、甲骨文识别与字形分析、甲骨文大数据平台。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尚未破译的甲骨文单字进行多学科联合攻关,在甲骨文考释、甲骨缀合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取得了丰硕成果。
甲骨文研究进入“云时代”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甲骨文的研究逐渐引入了现代科技。
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永革,是团队第二代成员的代表。“甲骨文整理与研究已经步入崭新的历史阶段,如何推进甲骨数字化保护与研究,推动甲骨学殷商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已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首要任务。”刘永革说。
“甲骨文动起来了”“甲骨文被做成表情包”……近年来,类似新闻不断登上网络热搜。但如果不能破解把甲骨文输入到电脑这一重大难题,甲骨文在信息时代数字化的发展就无从谈起。
“要将3600多年前的甲骨文输入电脑是个技术难题。”刘永革回忆。2000年,34岁的刘永革从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硕士毕业,回到安阳师范学院工作,当时殷商文化研究班研究甲骨文的老师李雪山、韩江苏问他:“现在都是电脑打字,甲骨文输不到电脑里面怎么办?”
刘永革坐在计算机前,一口气钻研了三年。他终于想到一种不同于传统汉字输入法的打字方式:可视化输入法。2003年,他一个人靠着一台计算机、一架投影仪做成了第一个甲骨文输入法软件。
一些甲骨文专家闻讯赶来购买,刘永革二话没说免费相赠。他说,“当时全国研究甲骨文的人本来就没多少个,能帮到他们,我是发自内心高兴。”
据安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王全良介绍,在大数据、云计算迅猛发展的今天,学校聚焦甲骨文办学特色,以数字科技激活汉字源头,深入推进对甲骨文的保护、研究、传承和活化,在甲骨文大数据平台、甲骨文识别与字形分析、甲骨文语言计算、甲骨文与殷墟科技考古等研究方向持续拓展,让古老文字焕发新活力。学校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第一位,从最初“殷商文化研究班”的6个人发展到多学科交叉融合团队50余人,形成了一支业务精、素质高、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交叉学术队伍。
随着研究深入,一项汇集甲骨文信息的“殷契文渊”项目悄然启动。153本著录、239733张甲骨图像、33838种甲骨论著……面对堆积如山的数据和举步维艰的困境,技术攻坚团队始终没有放弃。
2019年,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甲骨文传承研究创新团队打造的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殷契文渊”亮相。
该平台集纳的甲骨文字库包含单字5086个、字形6234个,甲骨文研究文献3万余篇,是世界上现有资料最齐全、规范、权威的甲骨文数据平台。甲骨文研究也从此进入“云时代”。
刘永革介绍:“这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免费的甲骨文数据库。”“殷契文渊”成为甲骨文研究圈内最受认可的数据库平台,也让团队名声大噪。
古老甲骨焕发出崭新光芒
习近平总书记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里这样指出:“新形势下,要确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
刘永革认为,传承创新甲骨文研究,聚拢年轻人是关键。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支团队中,青年学者占比71%。他们怀揣着对甲骨文的热爱和敬仰,用青春和热血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贡献力量。为了激励青年学者成长,安阳师范学院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平台。
王全良介绍,学校承担相关国家基金项目17项,获批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甲骨文研究重大委托项目9个子课题中的3个子课题;《甲骨文活化利用实践育人模式的探索》获批教育部思政精品项目;主办的《殷都学刊》为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刊,入选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和全国社科规划办资助期刊;出版的《殷墟甲骨学大辞典》被誉为甲骨文学习研究的百科全书式专著,《殷墟文化大典》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
在采访中,刘永革带领我们观看了团队研发的甲骨碎片图像边缘等像素和等距离拼接系统软件应用演示。
如今,团队第三代正日益成为中坚力量。走进安阳师范学院的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屏幕闪烁、数据流动,一串串代码编织着古老的甲骨文与现代生活的桥梁。在实验室的一角,团队第三代成员代表张展博士正全神贯注地调试着甲骨文自动缀合系统的参数。他告诉我们:“我们的目标是将这项技术推广到更广泛的领域中去,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到甲骨文的传承与保护中来。”
他们利用人工智能图像技术,研发甲骨文自动缀合系统,不断优化和完善智能缀合技术,以便在数千块甚至上万块甲骨碎片中搜索边缘、纹理和残辞匹配的目标,实现现存甲骨碎片的智能缀合,为甲骨文破译拓展新的路径,让那些曾经深埋地下的甲骨文插上数字化的翅膀,在探寻中华文明密码的征程上越飞越高。
更多优秀青年加入团队,为甲骨文活化利用注入新的活力,而团队也以系列重大成果回应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研发“了不起的甲骨文”微信小程序,一经推出,受到好评,圈粉无数;编创甲骨文广播体操,目前已在河南省内外1000余所中小学推广;“让甲骨文以数字化形式回归殷墟”案例,入选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实践案例集……
刘永革告诉我们:“5月下旬,安阳师范学院要举办‘第六届全国甲骨文整理与研究暨首届数字甲骨论坛’,我们正全力准备相关事宜,让古老甲骨焕发出更多光芒。”(记者 刘同华)
- 2024-05-09持之以恒净化政治生态
- 2024-05-09理论视野丨学好用好“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
- 2024-05-09领会自我革命的文化内涵
- 2024-05-09驻省司法厅纪检监察组:请进来走出去勤研学 提升监督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