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廉政频道 >> 廉政要闻

特写 | 古生村焕新颜

2024-06-25 15:39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一边是水天一色的洱海,碧波荡漾,飞鸟翱翔;一边是青瓦白墙的白族民居,飞檐翘角,别具特色。各地游客漫步其间、打卡留影。不时有导游介绍:这条生态廊道西边就是古生村,有近2000年历史,东临洱海,西望苍山,拥有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

  古生村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2014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到古生村了解洱海生态保护情况强调,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9年多来,洱海保护实现从“一湖之治”向“全域之治”“生态之治”的转变,千年古生村也焕发了新的容颜:精品民宿、餐厅咖啡店多了起来;游客服务中心、综合服务楼、停车场等设施不断完善;村道铺上了青石板、污水管网通到家家户户、古桥古树古戏台也有了保护……“现在洱海保护好了,我们从农业村变成了旅游村,村集体、村民的收入都有了提高,变化还是很大。”古生村党支部书记何桥坤感慨道。

  村民李德昌的民宿就开在生态廊道边,“三房一照壁”的白族风格小院吸引不少游人驻足拍照。“这几年洱海治理很有成效,水质好起来、风景美起来,游客自然也多了起来,我就借着这个契机开了民宿,现在生意还算不错,节假日往往‘一房难求’。”

  李德昌目睹的环境改变正是当地实施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开展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八大攻坚战”的成果,涵盖了环湖截污、生态搬迁、矿山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河道治理、环湖生态修复、水质改善提升、过度开发建设治理等内容。经过深入整治,曾经“围湖而建”的各类建筑被拆除,全长129公里的生态廊道贯通,廊道为洱海湖滨缓冲带核心区域构筑起一道绿色生态的物理隔离屏障,同时将沿岸各村连接在一起,为远道而来的游客欣赏洱海美景提供了便捷的路线。

  洱海水质连续多年评价优良,这更加坚定了李德昌的信心:“我以前从事砂石运输生意,现在看到环境好了游客多了,觉得发展旅游业很有前景。”李德昌的“转型发展”也是古生村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村民收入从以种植水稻、烤烟等农业收入为主转向以务工和旅游业为主,村民人均从旅游业中获得年收入超过5万元;借助“古生村科技小院”的研究成果,大力发展绿色高值农业,打通“土地租金+务工收入+生态产业分红”多种增收渠道;农文旅经营收入约占全村总收入的90%以上,保障和支撑古生村日常运转,群众生活更加殷实。

  “古生村焕新貌,这些年有了大变化,也离不开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保障。”古生村所在的湾桥镇纪委书记杨志福举例说,“三资”管理是乡镇纪委日常监督的重点内容,2021年监督检查时发现古生村集体的停车场在运营但收入不多,怀疑有中饱私囊的可能,随后对线索进行重点排查发现原因是村集体经营不善、疏于管理。在镇纪委等多部门的推动下,村集体现在将该处停车场出租,增收50余万元。

  针对“三资”管理存在的普遍问题,大理市将“三资”管理纳入巡察重点,并对503个自然村、1173个组及所属企业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和经济合同进行了全面清理,对群众反映集中的村(社区)进行统计,划出重点村、形成基础数据库。对于涉及村固定资产管理、铺面场地、山林库塘出租和村债权债务等事关集体经济、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由市纪委监委提级监督。

  “提级监督共核实村级资产58.43亿元,清理出问题经济合同617份,收回拖欠租金2662.2万元,发现并督促整改问题398个,查处涉及‘三资’问题村组干部5人。”大理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同志介绍,抓住村(社区)集体“三资”这个关键事,找准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堵塞制度机制漏洞,建立了资金管理、资产管理、资源管理、经济合同管理、工程管理等5套台账,推行16项39条的村级小微权力清单,有效管住村组干部。(本报记者 薛鹏 自云南大理报道)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