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明交流互鉴 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近日,“文明互鉴的见证——中国景泰蓝艺术交流展”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开幕。图为人们正在欣赏中国景泰蓝传统工艺品。 新华社发(魏学超 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时刻,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引领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创新发展的精神旗帜,为我们做好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科学行动指南。
深刻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及其发展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创造出来的,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来的,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必须深刻认识到,“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什么别的“新形态”,而是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归宿。
加深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认识,必须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征和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个特征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实践路径、鲜明特色,高度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形态、制度形态、发展形态以及文化形态。实践证明,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那些寻求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人民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国式现代化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一条非西方道路的独立自主的现代化新路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强发展又希望保持独立自主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新的路径,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我们坚持文明交流互鉴,从不强加于人,这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所决定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世界应该也完全能够承载不同形态的文明,使其美美与共。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当今,全球化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和变化,相互交往、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形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谁也离不开谁的局面,这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文明的交流亦应如此。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破解“古今中西之争”
习近平总书记贯通历史和现实,连接中国和世界,鲜明提炼出中华文明具有五个突出特性,即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一概括着眼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立足于赓续中华文脉、建设现代文明,立意深远、内涵丰富,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也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不搞单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历来追求和传承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以和为贵”“亲仁善邻”“和而不同”“天下为公”的思想深深积淀在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之中。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从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三大全球倡议,紧扣人类社会进步的三大主题,为处于当今大变局十字路口的世界指出了一条光明正道。发展、安全、文明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相互促进,彼此支撑。发展是安全和文明的基础,安全是发展和文明的前提,而文明是发展和安全的升华。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兼容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绵延5000多年之久,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是因为我们从未丢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割断精神命脉,使其精神本源始终扎根中华沃土之中,进而根深叶茂。同时,我们也一直在与世界文明相互交融、交相辉映。正是中华文明具有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宽广胸怀,才能与其他文明互通有无,在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更是以开放、理性的姿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既在倡导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中肯定了各种文明独一无二的地位,也在倡导尊重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人文交流中丰富了人类文明发展路径。
这些年,一些所谓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等错误论调,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而旧调重弹。文明互鉴为跨越文明冲突的陷阱、重扬平等的全球文明新秩序提供了新的思路。中国的实践,更是迈出了关键一步,受到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褒奖赞扬。今年5月,澳大利亚媒体刊发文章《美国轰炸,中国建设》写道:“在西方主导的殖民时代,中国一度是一个被严重削弱的国家。然而,中国的非凡崛起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扭转了这一颓势”“与美国最不同的是,中国在建设过程中选择几乎完全避免战争。这在很大程度上与2000多年来历史相一致,中国在历史上避免战争的行为比欧洲更加显著。中国不轰炸别人,而是建设、建设、建设。结果是惊人的,全世界都有目共睹”。文章还分析道:“中国有着异常悠久、连续、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如今,北京深知历史的重要性。北京研究历史,并不断地加以借鉴”。
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探索与实践,使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中国遵循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尊古而不复古。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文化,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论断,廓清了长久以来二者关系的模糊认识,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规律性认识。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他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掌握国际传播的规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外传播工作应势而起、乘势而上,中国发展“做得好”为中国故事“讲得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条件,国际传播能力、中华文化软实力得到显著提升。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国际舆论舞台上,“西强我弱”的传播格局还未发生根本改变,西方媒体在世界舆论传播中仍处于主导地位。他们利用强大的议题设置能力和主导能力,针对中国发起了形形色色的“舆论战”,毫无底线地抹黑中国,目的就是遏制和迟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有时,我们还存在着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现象,造成中国的真实形象在西方媒体和受众主观印象的“反差”。
要改变这一局面,打破西方舆论围堵,我们既要坚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又要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积极运用新媒体手段和平台,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及表述,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使中国故事更广泛地被国际社会和受众所认同。2021年云南“大象旅行团”的故事,就是一个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案例。中国媒体将一件不期而遇的事件巧妙转化为塑造中国形象的有利契机,追踪报道了大象悠然前行、嬉戏打闹、休息玩耍等动人场面,以及沿途百姓关心关爱的暖心故事。这些报道被海外媒体大量转发,让人们直观地看到了一个守护自然、维护生物多样性、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一成功案例启示我们,国际传播既要注重国家重大事件的宏大叙事,又要通过更多个体叙事、生活叙事、故事叙事等,找到更多的价值共识、情感共鸣,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增加认同感亲近感,让中华文明、中国文化、中国故事传得更远。
与此同时,要努力打造新型国际传播平台,加强与国外新闻机构的合作,广泛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深入了解国外受众的思维方式、话语表达和阅读习惯。还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敢于“亮剑”,对于恶意抹黑、造谣中伤的必须果断回击,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在具体工作中,还要注意方式方法,要多用客观事实讲话,要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探索有效传播的规律,提升传播的效果,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张百新 作者系中国记协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 2024-07-11时代专论 |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遵循
- 2024-07-11胡昌升:以主动创稳为抓手全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为全省现代化建设营造安全稳定良好环境
- 2024-07-11甘肃省监委特约监察员走进职务犯罪案件庭审现场
- 2024-07-11如何理解和把握党员领导干部违背新发展理念、背离高质量发展要求应当追究党纪责任的规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