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廉政频道 >> 廉政文化

社会治理必须广泛听取舆论

2024-07-12 08:43 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

箴历日历7-12.png

  【每日箴言】

  凡地方行一事必博采舆论,舆论可则可行,舆论不可则不可行。若咈众独断,则民必违犯,而事终柅矣。《坊记》所谓“上酌民言,则下天上施,上不酌民言,则犯也。” 

  ——清•袁守定《采舆论》转自《牧令书》

  【深意浅说】

  这段的大意是,地方要做事,就要博采舆论,舆论认为可行,就去做;舆论认为不可,就不要去做。如果违背大众的意愿独断专行,老百姓必然不会遵行,事情最终也办不成。正如儒家经典《礼记•坊记》所说,“在上位的人如果能够听取百姓的意见,那么百姓就把上边的政令看作是上天的施惠一般;如果不能听取百姓的意见,就会导致百姓犯上。” 

  这一段说到舆论。舆论,就是公众的言论。“舆”字的本义为车厢或轿,又可以解释为群众。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听舆人之诵”,《晋书•王沈传》“自古圣贤,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其中“舆人”均指众人。“舆论”作为一个词组,最早见于《三国志•魏•王朗传》:“没其傲狠,殊无入志,惧彼舆论之未畅者, 并怀伊邑。”其中“舆论”即公众的言论,或公众的意见,这种意思与今天已经差不多了。

  这说明中国古代对舆论是非常重视的。我们知道,古代就有专门从民间探求舆论的采风行为。《诗经》中的很多诗篇,就是官府派人从民间采集而来的,《诗经》中的“风”,就是各地的民歌。百姓通过歌谣,对时局发表意见。采集意见的人把这些歌谣带回朝廷,供朝廷制定政策的人参考。如果一个政策没有制定出来,可以参考这些意见,严判是否应该制定,应该如何制定;如果已经制定出来,那么,通过这些舆论,评估政策的效果,需要改进的地方。这种情况,当然可以形成上面和下面较为良性的互动。

  执政者对于民间舆论也并不总是持欢迎态度。历史上著名的周厉王就是这样一个人。周厉王非常暴虐,老百姓议论他的政策,结果他让人监视并告发议论的老百姓,并将他们处死。于是人们不敢议论,“道路以目”。周厉王得意地告诉召公说:“我能够消弭批评,人们不敢议论了。”召公就说了那段著名的话:“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周厉王之后,历朝历代,都会吸取周厉王的教训,也重视收集采纳民间舆论。

  舆论体现民众的利益、诉求、期望,对政策的评价,对社会风俗的好恶。一个地方的治理措施符合大众的期待、理想或利益,自然会得到拥护。而执政措施没有符合大众的利益或期待,可能会遭到抵制或无视。无论大众舆论说什么,广泛听取舆论,采取相应的对策,会大大降低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成效。

  古代博采舆论只是一种努力,效果并不理想。大致来说,有两种原因。

  一方面,直到十九世纪末,中国一直没有出现专门反映舆论的大众传媒。作为最早发明纸张、最早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国家,却没有利用纸张和印刷的方便产生大众传媒,大众舆论缺乏集中传播的载体,显然是一件憾事。

  另一方面,对于大众舆论的采集,也没有什么制度和机制。听不听舆论,也取决于官员个人的作风。一个相对开明的官员会重视舆论,而作风霸道的官员则对于民间舆论十分警惕拒斥。

  这两种原因使得古代社会中舆论受到限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梁发芾)

  【人间草木】

12-2.png

  名称:糙皮桦

  分布:兰州、定西、临夏、甘南、平凉、陇南、天水、武威

  简介:糙皮桦,乔木。花期5-6月,果期7-8月。木材坚韧,供建筑、器具等用。树皮可提取栲胶,也可造纸,还能提炼桦皮油,用于消毒、制革或化妆品等。

  (植物资料由西北师范大学白增福、陈学林提供)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