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廉政频道 >> 廉政文化

官弱吏强是明清时期官场常态

2024-07-23 10:35 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

箴历日历7-23.png

  【每日箴言】

  人有恒言:遇吏如奴。坚防固堤,犹恐或窬。矧曰听之,百姓何辜。是用作箴,敢告仆夫。

  ——明•刘基《官箴》

  【深意浅说】

  明朝开国功臣刘基《官箴》的这一部分,专门说胥吏的来历、平常的恶劣表现和上官应对的办法,告诉官员如何对待手下的胥吏。

  刘基说,秦朝废除了圣人的制度,代之以暴政。起草文书的权力,归属于胥吏。他们中的一些人玩弄法律条文,营私舞弊,把人民当作聋子、痴呆、瞎子、蠢人。他列举了胥吏的种种恶行恶状,警告说,他们作恶多了,上官也要跟着一同获罪,因此要严加防范。

  在明清的一些官箴中,很多谈到如何对待胥吏的问题。如吕本中《官箴》说:“事君如事亲,事官如事兄,与同僚如家人,待群吏如奴仆,爱百姓如妻子,处官如处家事,然后能尽吾之心。”韩梦周说:“爱百姓如赤子,防胥吏如鬼蜮。”可见,官员把胥吏之类当成奴仆甚至鬼蜮看待,是当时官场共识。

  古代的官吏职责权限划分是,官员管人、胥吏管事。官员不管具体事务,他只管具体办事的人。具体事务由书吏衙役去做。一个县几万十几万人口,征税、治安、司法的具体事务多如牛毛,但一个县只有三五个正式官员,一些县只有县长,连副县长都没有,是典型的“一人政府”,他怎么进行治理?所以,大量的工作需要胥吏去完成。

  这些被叫做胥吏或吏胥、书役之类的办事人员,他们的身份是庶民,属于“庶民在官者”,是从农民和市民中挑出来的在官府承担差役的,因而是没有法定报酬的。

  当然,各级衙门中,也有一些经制吏,就是有国家正式编制的吏,但人数很少。经制吏每年有6两工食银,5年后表现好的可以考核考试转为低级官员,但机会非常少。

  除了经制吏外,其他的吏都是编外人员,既没有转变成为低级官员的机会,也没有法定的报酬,他们的收入主要是“靠山吃山”,靠收取各种陋规费用解决。原则上非经制吏是定期轮换的,但实际上是到时候换个名字,继续上岗。书吏从事的是专业性的管理工作,要求会写起码的公文,还有一手过得去的楷书,在一个绝大多数农民为文盲的情况下,这些岗位要频繁轮换本来是不现实的。所以就有“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说法,即吏不但是终身的,甚至是家族世袭的。

  胥吏问题,苦恼困扰中国基层官场两千年,实际上是一个制度化的问题。各级官府尤其基层州县衙门,有那么多事情需要胥吏去做,为什么不能将胥吏的职守和待遇正规化?原因是朝廷要省钱,不愿意给他们正式的编制和俸禄,让老百姓以无偿应役的办法承担政府的公事。没有俸禄,又要办事,怎么做得到?于是官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和默许他们敲诈勒索,只要不做过头就不问。

  在态度上把他们当奴仆对待,其实没有什么用。你越是鄙视他们作贱他们,他们越不上进,越与你玩猫鼠游戏。

  “任你官清似水,难逃吏滑如油。”表面上大多官员出身科举,身份尊贵,在官吏猫鼠博弈中处于绝对上风,相反吏一辈子没有出头之日,没有前途,身份低贱,收入微薄,处于不利局面。实际上,吏以其精通制度成例,以其熟悉地方事务,以其长期盘踞官府建立的广泛人脉,在地方衙门中处于强势地位,看看《水浒传》中的押司宋江就可以理解这一点。官员对于群吏只有被动防守防范,很少能够根绝他们的为非作歹,官弱吏强反而是明清时期官场的常态。

  (梁发芾)

  【人间草木】

23-2t.jpg

  名称:华北鳞毛蕨

  分布:兰州、临夏、定西、甘南、陇南、天水、陇东、武威

  简介:华北鳞毛蕨,多年生。可植于林下、阴山坡或景石缝隙中观赏。根茎入药,具有除风湿、强腰膝、降血压、清热解毒的功效。

  (植物资料由西北师范大学白增福、陈学林提供)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