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廉政频道 >> 廉政文化

治吏要“治病树”“拔烂树”

2024-07-24 09:12 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

箴历日历7-24.png

  【每日箴言】

  人徒知治民之难,而不知治吏为尤难。盖吏与官比,诡诈易生。民远于官,不能知理法,误然而犯,宜若可矜。吏则日处法律中,非不知也。小过不惩,必为大患,无所忌惮矣。尝闻:治民如治目,拨触之则益昏;治吏如治齿牙,剔漱之则益利。

  ——元•张养浩《牧民忠告》

  【深意浅说】

  张养浩此说,当然是经验之谈。一个官员要治理一个地方,既要善于治民,更要善于治吏。老百姓因为不懂法可能误触法网而情有可原,而天天与法律打交道的吏,则可能利用法律的漏洞,故意钻空子做坏事,明知故犯,鱼肉百姓。从历史上的各类小说戏曲、诗词歌赋,以及民间谚语笑话等等来看,中国古代有关吏的各类叙述中,吏都是非常负面的形象。明朝的海瑞也说:“今之为吏者,每以得利为夸。惟以得利为夸,故百端作弊,无所不至。时以狗吏呼之,贱之也。” 

  《说文解字》对吏的解释是:吏,治人者也。在先秦两汉时期,官与吏的区分不大,位高权重的地方官员叫作封疆大吏,后来专管官员选拔任用之类的部门还叫做吏部。不过越到后来,官与吏的区分就越大越分明。科举取仕之后,获得功名出身的可以做官,而衙门中从事实际工作的吏则少有升迁机会。所以说,吏是“庶人之在官者”,身份永远是民而不是官。

  虽说州县官是亲民官,直接与老百姓打交道,但实际上老百姓很难见到州县官这些“父母官”,与老百姓直接打交道的就是这些吏,以及比吏地位更低、品行更坏的役,即衙役差役皂隶之类。明清时期地方衙门里有“三班六房”,其中的“六房”,就是吏的工作部门,对应中央机关的六部,为吏房、户房、礼房、兵房、刑房、工房,各房的吏叫做吏书或书吏,也简称“书”,如刑房的叫刑书,兵房的叫兵书,户房的叫户书。他们是地方衙门中的专业人士,既懂得各种律例,也擅长文秘书写和管理,实际上非常有权势。如《水浒传》中的宋江“宋押司”,是一个呼风唤雨的小吏。

  古代这些房科,与今天县级政府的各局委是不一样的。而今的局委在性质上属于行政部门,而古代的衙门房科是司法与行政合一的机构,其处理的司法事务往往要多于行政事务。州县衙门面对大量的司法裁判案件,而这些案件基本上按照性质,由吏房、户房、礼房、兵房、刑房、工房分别办理,由知县进行审判。所以,精通各种法律条文以及相应判例,是他们的看家本领。对于科举考试出身的官员来说,律例是他们的短板,而长期在衙门工作的吏们,其长处恰恰就在于精通律例。这样,官和吏实际上形成互补的局面,谁也离不开谁。

  俗话说,“铁打的胥吏流水的官”“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就是说,官员是流水一样变动的,而吏则扎根当地,长久不变,甚至将其专业技能传授给下一代,形成世袭。吏长期在一个地方任职,就会形成复杂的关系网,建立复杂的人际关系;长期从事一项工作,就会对工作内容相当熟练精通;很难得到升迁,被官员像奴仆一样对待,就失去上进的动力,会越来越无耻奸猾。

  地方治理中,官员根本离不开这些具体办事人员,但如果不能有效约束这些胥吏,他们就会无限使坏。所以,对于这类人物,正如张养浩所说,就像治疗牙病一样,要勤快刷牙,剔除牙缝中的残留;对于坏牙齿,还要不惜连根拔掉。

  (梁发芾)

  【人间草木】

24-2.jpg

  名称:黄花棘豆

  分布:兰州、白银、定西、临夏、甘南、陇东、武威、金昌、张掖、酒泉

  简介:黄花棘豆,多年生草本。花期6-8月,果期7-9月。花和全草入药,花有利水的功效,治各种水肿;全草主治肺热咳嗽、痰饮腹水、体虚水肿、脾虚泄泻等症。为干旱草原沙漠常见植物,对于固沙和防止沙化具有重要价值。

  (植物资料由西北师范大学白增福、陈学林提供)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