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廉政频道 >> 廉政要闻

文化之约丨万里江山一放歌

2024-07-26 09:03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原标题:“茅盾生平展”讲述文学大家风范 文化之约丨万里江山一放歌

11.jpg

  “万里江山一放歌——茅盾生平展”现场。刘同华 摄

22.jpg

  故居院内的茅盾雕像。刘同华 摄

33.jpg

  朱自清为庆祝茅盾从事文艺工作25年写的贺信《始终如一的茅盾先生》,信中讲:“我的文学工作是受了他(茅盾)的鼓励而发展的”。刘同华 摄

  近日,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茅盾故居以崭新的面貌重新与观众见面。这里地处南锣鼓巷东侧,毗邻钟楼、什刹海、齐白石旧居纪念馆等景点,闹中取静,逸致独成,是观览研学、文学爱好者打卡的好去处。

  由中国现代文学馆精心筹备制作的“万里江山一放歌——茅盾生平展”开展,展览以时间为线索,将茅盾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和创作成就细细道来。

  左手文学,右手革命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是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著名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文学评论《夜读偶记》等。茅盾的作品是理解现代中国历史、进入现代中国文学的理想文本。

  1974年,茅盾迁居北京市东城区后圆恩寺胡同十三号小院。1981年3月27日茅盾去世后,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该地改建“茅盾故居”。1985年3月26日,中国现代文学馆开馆,3月27日文学馆内属机构茅盾故居正式对外开放。

  茅盾故居是茅盾晚年生活、工作的主要场所,他在这里写作、阅览,接待国内外的友人。故居的书房内有写字台、沙发,茶几上堆放着的他写作时备查的旧期刊、平时收集的剪报资料以及晚年阅读过的书籍等。在这个小院里,茅盾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7年,他笔耕不辍,撰写了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通过这些,人们不难直观地触摸到一代大家生活的质地。

  故居暗红色大门旁的两棵高大的白杨树,使人想起茅盾先生的名文《白杨礼赞》: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左手文学,右手革命。茅盾的一生,是厚重的一生。

  “茅盾生平展”第一展厅是“从文学青年到革命者”,展览从“青年时代”“新文学的弄潮儿”和“最早的一批党员”三个方面,用置景、照片和手稿等方式展示茅盾早年的经历。

  1908年,12岁的少年茅盾就提笔写下了“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展品当中有一篇茅盾幼年的作文《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论》手稿,里面的评语写着:“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

  1920年秋,茅盾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次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茅盾转为第一批党员。二十年代,茅盾为党早期的革命事业做了大量宣传、组织工作。在承担党组织交给的工作同时,他坚持唯物史观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终其一生服务于党的革命事业。

  存亡关头逆流多,森严文网欲如何?

  驱车我走天南道,万里江山一放歌!

  这首诗是茅盾于1941年3月口占而成。诗中,一股冲破囚笼、走向自由的豪迈精神喷薄而出。民族兴亡之际,他肩负使命,以纸笔作刀剑,投身于抗日救国运动。

  1949年10月1日,茅盾作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登上天安门城楼,见证了毛主席庄严宣布新中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茅盾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第一任部长,继续为新中国文化建设事业作贡献。

  自觉用文艺服务时代和人民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茅盾成为我党最早一批党员之一。中央局决定让他担任直属中央的秘密联络员,利用其主编身份作掩护。年仅25岁的茅盾始终无怨无悔地埋头苦干,从容缜密地完成秘密任务。

  茅盾自幼博览群书,极具写作天赋,1916年从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他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以此为起点,开始成为新文学的弄潮儿。在这里,他结识了陈望道、李汉俊、李达等进步人士。五四运动的劲风吹得他忧国心更切,接手《小说月报》后,茅盾进行大胆革新,关注社会,直面人生,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内容,揭露社会黑暗,一经改版即在全国读者中引起轰动,成为新文学运动的一面旗帜。

  在担任“红色交通”联络员的同时,茅盾还翻译了许多介绍共产党的理论文章发表,进校园宣讲、组织罢工运动,一直在用实际行动支持革命,展露出他卓越的宣传才能。

  1927年大革命失败,共产党的命运陷入了黑暗时刻。茅盾也在国民党的通缉名单中,不得不暂时隐蔽起来。

  大革命的失败令他痛心,为了“在迷乱灰色的人生内发一星微光”,他拿起了笔,激愤禁不住从笔端涌出,只用了4个星期就写完了他的第一部小说《幻灭》。叶圣陶对这部作品大为赞赏,在他的建议下,小说发表时,使用了笔名——茅盾。自此,中国新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茅盾”诞生了。

  《幻灭》一经发表便引起广泛关注,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让茅盾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辨识度,开启了他通向中国现代文学之巅的笔墨人生。

  茅盾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和鲁迅一起领导左翼文化事业,走上了用文学创作助力革命事业的道路,陆续创作了小说《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等代表作,辗转于延安、重庆等地开展文化统一战线工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化阵地上,茅盾一直英勇战斗,自觉用文艺服务时代和人民,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新中国成立后,茅盾的角色从一个出版家、一个作家转为新中国文艺的组织者、领导者。他先后担任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人民文学》主编等多个职务,他大量扶持文坛新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中国文学留下宝贵精神财富

  今年的7月4日,是茅盾128周年诞辰。当日,浙江桐乡乌镇观前街17号茅盾纪念馆,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茅盾生前友人顾家幹的后人将珍藏的49期《文艺阵地》原刊,捐赠给桐乡市茅盾纪念馆作永久收藏。

  作为中国著名作家,茅盾一生笔耕不辍,创作了1700万字的文学作品。由他主编的《文艺阵地》,是抗战时期历时最久、普及最广、影响最深远的全国性大型文学期刊之一。

  担任《文艺阵地》主编期间,茅盾发表有《发刊辞》、《编后记》、短文、短评、书报述评等文章,《白杨礼赞》就发表在《文艺阵地》上。同时,茅盾还广泛向朋友们约稿,包括张天翼、萧红、姚雪垠、艾青、臧克家、夏衍、萧乾、何其芳等作家。

  自1938年4月16日创刊至1944年3月终刊,《文艺阵地》完成了艰难而光荣的历程,全刊共出63期,发表长、短篇小说100余篇(部),剧本近30部,其中很多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占有重要地位。

  一册册泛黄的书籍,饱含岁月沧桑,既是时代的呐喊,也是茅盾投身革命的见证。

  1981年3月14日,茅盾在弥留之际,把自己的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旨在鼓励长篇小说作者继续创作。茅盾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之一,也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

  对于文学界,茅盾文学奖评选是四年一度的盛事。如今长篇小说文学创作已成大江大河,给当代文学带来了繁荣的春天。去年揭晓的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5部获奖的长篇小说分别是杨志军的《雪山大地》、乔叶的《宝水》、刘亮程的《本巴》、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以及东西的《回响》。

  当年茅盾捐出自己的稿费来设立这样一个文学奖项,为中国当代文学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即以长篇小说这样一种文体来书写个人与时代的连接,以文学的方式写出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其所推选的小说,深刻反映了时代变革、现实生活和人民主体地位,以思想和艺术俱佳的长篇力作书写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

  比如,《雪山大地》浓墨重彩地反映了大半个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青藏高原发生沧桑巨变的壮阔历史进程,体现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与价值追求;《宝水》则对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有着深切体察,准确刻画,字里行间流淌着与大地山河相偎相依,与父老乡亲休戚与共,与时代变化同向同行的创作心迹;《千里江山图》以风格化的叙事和有质感的语言,书写了一段党领导的惊心动魄的地下革命斗争……

  “是流淌的河让我们记住了他们的故事,那条河叫黄河。黄河从巴颜喀拉山出发,裹缠在雪山草原之间,虽然曲折无数,却不改一路前进的姿态。”正如《雪山大地》的作者杨志军所说,“以文字保存记忆和历史,为山乡巨变留影,就是我创作《雪山大地》的初衷。我希望雪山大地的变化能成为更多人的体验,希望在我讲述父辈们和同辈们的故事时,能有共情者跟我一起歌哭而行,流连忘返”。(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穆铎)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