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廉政频道 >> 廉政要闻

樊家川的“领头雁”

2024-09-23 10:41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中秋节期间,陕西省澄城县樊家川村又迎来了一个旅游旺季。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樊建武每天奔走在水果采摘园、游乐场、民俗街之间,忙着维持秩序,提升服务质量。看着丰收的果子和来往的游客,他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幸福。

  15年前,樊建武放弃城里的生意,回村当支书;扎根家乡15载,他带领村民探索创新、搏击贫困,将贫穷落后的樊家川村变成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国家森林乡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樊建武个人也先后获得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全国优秀城乡社区工作者、陕西省脱贫攻坚创新奖获得者、陕西省劳动模范、陕西好人等多项荣誉。

  樊家川村地处渭北旱塬,龙首渠引洛古灌区穿村而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是让无数周边村民羡慕的“米粮川”。但进入九十年代后,由于没有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村里经济逐年下滑。直到2009年,樊家川村的村民们还多以种麦子为主,辅以种苹果、梨子、桃子等杂果,但不成规模,卖不上价钱。村民们收入不高,也无力改善村庄环境,全村仍然是土墙、土路,遇上下雨天,村民们出门都很困难,大家无不羡慕发展得越来越好的周边村。

  此时,已在外创业多年的樊建武事业鼎盛,他经营的大荔县汽车贸易公司年销售额上亿元,年收入1000多万元。他每次回村看到村民们起早贪黑在地里刨食,还挣不了几个钱,就很难过。他想帮大家一把,却不知该从何帮起。

  2009年5月,时任樊家川村党支部书记的樊孙康专程来到大荔县邀请樊建武回村带领乡亲们干点事。突如其来的邀请让樊建武很犹豫,虽然他有帮村里的想法,但从没有想过回村干事。

  后来,70多岁的老支书樊孙康又陆续来了三回。最后一回,他语重心长地说:“建武啊,你长大了,挣钱了,有出息了,你该回去看看,咱村里人都过得啥日子,樊家川需要你,乡亲们更需要你。”

  “老书记的话像一记重锤砸在我心上。他已是古稀之年还在操心村里的发展,我作为后辈,觉得惭愧。”樊建武说,三思过后,他决定把公司交给妻子打理,自己回村里干事。

  他的妻子坚决反对:“人家是从农村往城里跑,你倒好,从城里往农村跑。好好的公司不经营了,两个娃你也准备不管了。”下定决心的樊建武对妻子说:“我的前半辈子让咱自己家致富了,后半辈子我想为村里做点实事,让村民们能跟咱一样,都富起来。”

  2009年9月,樊建武全票当选樊家川村村委会主任。后来他又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连任至今。因他早年一直在外面打拼,初次选举时村里80%的人都不认识他,但大家都选了他。参加选举的村民樊崇山说:“村里太穷了,太需要一个能干事的人来带领我们发家致富。”

  樊建武刚当选村委会主任时,樊家川村有6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572户1894口人,全村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30%以上,是全县贫困人口分布最多的一个村。

  “我几乎跑遍了全村所有户,问遍了村里所有人,大家告诉我,没有人愿意穷,但出路在哪里,他们也不知道。”樊建武说,那一刻他如挑千斤担。

  他告诉自己,只解决一家一户的问题不行,解决好每家每户不能解决的问题才是出路。经过多次外出考察学习、反复商量论证,樊建武逐渐理清了“基础保障、产业支撑、农旅结合、品牌引领”的发展思路。那时候,樊建武晚上画图纸、做设计,白天到县里、市里、省城,去争取资金、跑项目。

  他想效仿大荔县、蒲城县一些富裕村发展规模化的大棚蔬菜,然而村委会账上的资金是负数,流转土地的钱从哪来?

  于是,他又一次顶着妻子的反对,一咬牙把自家的汽车贸易公司卖了,垫付了200万元作为村里发展产业的启动资金。

  2010年,樊家川村20座蔬菜大棚建好了,但村民们却顾虑重重,没有人愿意种。于是,樊建武带头承包了8座蔬菜大棚,他一边鼓励村“两委”干部也带头承包,一边提着水果、瓜子上门做村民们的思想工作。他说,既然大家有顾虑,自己就先做给大家看。

  两年后,承包蔬菜大棚的人收回了成本,村民们开始竞相承包蔬菜大棚,有的村民还在樊建武的指导下自建了蔬菜大棚。自此,樊家川村的农产品产业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后来,樊建武多次带领村民们到外地取经,他们发现,水果的利润比蔬菜高。樊建武便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来村里检测土壤的酸碱度、温度、湿度,确定本村适宜种植酥梨。于是,他又跑出去选品种、找树苗,说服村民们种植酥梨。慢慢地,村里的酥梨面积从1亩增加到100亩,再从100亩扩大到1000亩,直到现在的3500亩。

  随着蔬菜、酥梨产业的快速发展,乡亲们的腰包也很快鼓起来了,樊建武打心眼里地高兴。但是很快,另一个困惑又萦上他的心头,樊家川村的产业过于单一,如何抵御各种风险?

  樊建武再次邀请农技专家来村里“会诊”,因地制宜提出“山上栽核桃、沟坡种花椒,幼树套种黄花菜”的多样化发展模式。与此同时,樊家川村还积极顺应市场需求,发展了大棚草莓、杏、油桃、甜瓜以及苗木繁育、果筐生产、气调存储、奶山羊养殖及秋梨膏加工等多种产业。依托自然资源的独特优势,村里还建成了游乐场、跑马场、龙首迷宫、民俗街,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形成了点多线长、融合互补、整体推进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如今的樊家川村已成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50余万元,曾经让周边村民羡慕的樊家川村又回来了。(本报通讯员 王小敏 李强 秦渭平)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