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规律 明方向 学方法 增智慧 勇于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
山东日照港深入推进智慧绿色港口建设,加快传统码头向自动化码头改造升级。图为轮船在日照港集装箱码头停泊作业。 新华社发
近年来,海南自由贸易港在制度集成创新领域迈出重要步伐。图为消费者在海南三亚国际免税城选购商品。 新华社发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勇于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如何理解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的重要意义?这一过程中,要把握哪些原则,从哪些方面着手?记者就此采访了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副校(院)长潘理权。
来自基层、源自实践的创新与努力,汇聚成了推动改革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记者:什么是首创性改革?如何理解鼓励首创性改革的重要意义?
潘理权:所谓首创性改革,就是在某个领域或某个方面率先进行的、具有创新性的改革。进入新时代,首创性改革既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也是中国共产党扎根人民、站稳人民立场的基本方法和内在要求。整体而言,首创性改革既具有创新性、引领性、系统性等特征,也具有探索性、风险性、复杂性等特征。这类改革通常涉及新的理念、方法或模式,可以为解决问题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办法,开辟崭新道路。鼓励首创性改革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鼓励首创性改革,是坚持守正创新的实践举措。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守正创新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守的重大原则。”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全新的事业,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广度、深度和难度也前所未有。面对点多面广、艰难繁重的改革任务,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鼓励首创性改革,强化创新突破,实现由点及面、串珠成链,由此及彼、系统集成,从而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鼓励首创性改革,是发挥首创精神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深深植根于亿万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实践探索之中,正是那些来自基层、源自实践的创新与努力,汇聚成了推动改革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三中全会鲜明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首创性改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智慧与汗水,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可以为改革进程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是推动改革事业蓬勃发展的内在引擎。
鼓励首创性改革,是改革成功经验的传承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推进改革没有可参照的范式与模板,邓小平同志倡导“摸着石头过河”,改革取得巨大成就。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既鼓励大胆试、大胆闯,又坚持实事求是、善作善成,确保了改革开放行稳致远。鼓励首创性改革,是我们党不断加深对改革规律性认识的体现。
记者:以安徽为例,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有哪些首创性改革成果让您印象深刻?
潘理权:近年来,安徽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探索了零基预算、林长制、新安江生态保护补偿等一批改革经验和创新做法。
例如,践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林长制。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安徽考察时,要求安徽“把好山好水保护好,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安徽于2017年在全国率先启动林长制改革,建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制责任体系,并以此为抓手,出台了优化林业发展环境22条政策、示范区建设17项任务和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16项举措,进一步健全了林长制运行考核机制。林长制改革实施以来,全省累计完成人工造林453.4万亩、封山育林665.8万亩、退化林修复487.7万亩,全省林业总产值从改革前的3192亿元增加到5721亿元。
又如,践行科技体制改革的“科大硅谷”。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期间,察看安徽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集中展示,听取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等情况介绍,就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提出明确要求、作出重要指示。近年来,安徽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于2022年6月启动科大硅谷建设,并在建设过程中探索出八个方面25条创新举措,很多改革举措走在全国前列。比如,科大硅谷构建了“领导小组(办公室)+服务平台公司+全球合伙人+属地政府”的工作机制,推广落地了中国科大“赋权+转让+约定收益”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模式等。现如今,科大硅谷已组建了9家海内外创新中心,累计捕捉科技成果超2000项,推动科研人员创办企业200余家。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改革措施
记者:强调要勇于开展差异化的改革探索,体现了怎样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潘理权:强调要勇于开展差异化的改革探索,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的深刻体现。一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差异化改革强调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特点制定改革措施,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通过深入了解各地区、各领域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符合实际的改革方案,从而确保改革的现实针对性。二是坚持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差异化改革强调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体现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通过实践检验改革措施的有效性,并根据实践结果调整和完善改革方案,将实践基础上的理性认识、形成的方针政策再返回到实践中去,推动实践的创新发展和工作的落地落实,使改革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三是坚持实事求是。差异化改革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不搞主观臆断和盲目蛮干。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核心要求之一,它要求我们在改革过程中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实践为标准。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开展差异化的改革探索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增强了改革的实效性。不同地区、部门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具体问题和挑战各不相同。差异化的改革探索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更具针对性的改革措施,从而更加有效地解决具体问题。二是激发了改革的创新性。鼓励差异化改革探索,可以激发不同地区、部门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不仅有助于找到更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还能为其他地区、部门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三是加强了改革的系统性。差异化改革不仅关注单个领域的改革,还注重改革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它要求在推进改革时,要全面考虑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推动各领域各地区改革发展的优势互补、协同推进,形成改革合力。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安徽要“发挥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在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上持续发力”。请您结合安徽的实践,谈谈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安徽是如何开展差异化改革探索的?
潘理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赴安徽考察,赋予了安徽着力打造“三地一区”的战略定位,为安徽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总纲领、总遵循、总指引。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安徽以改革破藩篱、激活力、增动能,在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方面探索了一批因地制宜、扬皖所长的差异化改革经验和创新做法。
在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上,安徽全面建设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聚焦科技攻坚、成果转化、企业主体、平台重塑等重点领域,先后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例如,以科技攻关零基预算改革为牵引,提升科技供给质量;推广“赋权+转让+约定收益”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科大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构建科技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凸显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重塑省级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三大体系,在全国率先完成135家省重点实验室重组,提升创新平台质效,等等。这些彰显安徽特色的改革举措,使得安徽连续13年位居区域创新能力全国第一方阵。
在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安徽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坚持走“科创+产业”的路子,谋划实施了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完善“三首”“三新”产品应用政策等一批改革举措,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实现了从能源原材料基地到新兴产业聚集地的重大转变。截至2023年底,安徽累计培育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10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1个,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位居全国第五。
在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上,安徽充分发挥国家战略叠加优势,积极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把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作为重要目标,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在更大的市场空间汇聚和配置要素资源,全力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一方面做强自贸试验区,打造对外开放“大舞台”。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加强改革整体谋划和系统集成,累计形成221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44项为全国首创,11项在全国复制推广。另一方面用好平台,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打造定向联系外商、磁吸海外投资的“海客圆桌会”等品牌,用好世界制造业大会等展会平台,推进“皖货出海”。2024年前三季度,安徽省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6000亿元,排名中部第1位、中西部第2位、全国第9位。
在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建设生态文明上,安徽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持续推动污染防治、生态修复、产业绿色转型,保护好皖山皖水,擦亮安徽生态名片,率先探索实施林长制改革,推动新安江生态治理,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林长制已从安徽走向全国,成为新时代安徽全面深化改革的标志性品牌;全流域生态环境共同保护的“新安江模式”已在23个省级行政区、27个流域(河段)得到复制推广。
更加自觉地认识和把握“稳”与“进”的辩证法,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记者: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必要的能力。在您看来,让改革探索具有首创性、差异化,要坚持哪些原则?
潘理权:一是要坚持因地制宜。改革探索唯有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因时制宜,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不同地区的经济基础不同,发展条件有别,产业各有特色,面临问题各异,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必须因地制宜,尊重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发展阶段和需求,基于自身实际情况确定改革目标,选择与现有资源相匹配的改革路径,并依据自身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等量身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把党中央决策部署创造性地落到实处,对症下药、精准施策、有的放矢,确保改革措施既具有针对性又具备可行性。
二是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在推进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探索实践中,要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向着既定目标砥砺奋进,在不断取得改革成效中凝聚人心汇聚力量。要从问题出发,聚焦人民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把群众需求作为改革清单,以获得广大人民群众支持;要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注重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把人民能够直接得实惠的改革摆在优先位置,把人民群众的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确定改革主攻方向;要注重改革成果的质量和效益,通过结果导向的检验和评价,及时调整和完善改革举措,确保改革探索能够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三是要坚持稳中求进。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作出最为有利的改革决策。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破立并举,不立不破,在破立统一中实现改革蹄疾步稳。对那些认识还不深入、条件还不具备的改革,要先深入研究、试点先行,避免在时机不成熟的情况下一哄而上,对那些面上还无法推开的改革,先积累经验再全面推广。要更加自觉地认识和把握“稳”与“进”的辩证法,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既克服畏难情绪,也防止浮躁心态,在更周全的“稳”与更高质量的“进”的良性互动中推动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探索。
记者:具体实践中,积极探索首创性、差异化改革,应着重从哪些方面着力?
潘理权:强化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是驱动首创性、差异化改革的先导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各级领导干部应以创新的视角审视改革发展问题,确保改革设计上具备前瞻性,敢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鼓励大胆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改革路径。
密切结合实际。结合实际是确保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成功的内在要求。推进首创性、差异化改革,必须密切结合地方区位、经济基础、资源禀赋、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实际,善于将国内外经验做法进行创造性转化,制定出符合自身特色的改革方案。同时,要问计于民,汲取人民群众智慧力量,针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将群众需求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将惠及民生的改革举措落在实处,真正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勇于担当作为。担当作为是推进首创性、差异化改革的关键要素。在改革探索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责任,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积极主动谋划改革举措,弘扬首创精神,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同时,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作风,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各项方案和任务的落实,务求取得实效。
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容错纠错机制是推动首创性、差异化改革的重要保障。首创性、差异化改革往往会面临一些不确定性,失误和错误是探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结果。对此,要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让改革者敢于尝试新方法、新模式。加强对改革过程的监督和评估,对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错误进行客观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纠错。通过建立容错纠错机制,让改革者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大胆实践,不断开创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新境界。(记者 郝思斯)
- 2024-11-12高质量发展践悟 | 把政治监督有机融入日常监督
- 2024-11-12经典常谈 | 贯彻坚强的党性
- 2024-11-12经典常谈 | 贯彻坚强的党性
- 2024-11-12新视野 | 普及中华经典通识 赓续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