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廉政频道 >> 廉政要闻

在线服务指数保持全球领先 数据共享打破部门地域壁垒 数字政府高效为民

2024-11-18 11:01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20241118_075041_002.jpg

  重庆市沙坪坝区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工作人员对降雨导致的水道堵塞进行研判。资料图片

20241118_075041_003.jpg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启动“智慧思明”信息化平台建设,打造数字政府,为产业发展、经济运行、城区管理等提供信息化和数字化支撑。图为“智慧思明”运行管理中心内景。厦门市思明区纪委监委 供图

  中办、国办近日印发《关于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提出推进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政务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不断增强群众和企业的获得感。支持人工智能政务服务大模型开发、训练和应用,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打破信息壁垒,更多事项实现“跨省通办”“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提升政府治理效能……近年来,随着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我国数字政府建设驶入快车道。国家数据局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3年)》显示,2023年,数字政府在线服务指数继续保持全球领先水平,92.5%的省级行政许可事项实现网上受理和“最多跑一次”。政府部门数字化履职能力明显提升,数字民生服务更加普惠公平,数字化、智慧化监管加快推进。

  推出173项“跨省通办”服务、40类高频电子证照共享互认

  “一网通办”提升政务服务效率

  “人不用出省,就可以办理跨省业务,通过屏幕能直接向外省工作人员咨询,真是太方便了!”最近,居住在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的陈先生通过当地的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远程虚拟专窗,体验了一把“人不出省,就能就地办理省外业务”的便利。陈先生在浙江省平湖市有套不动产需要进行抵押权登记,但因为忙,他无法抽身前往浙江。好在涟水县政务服务中心开通了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远程虚拟专窗,陈先生携带申请材料到达涟水县不动产登记“跨省通办”专区后,通过电脑上的远程虚拟窗口向平湖市长三角“一网通办”专窗发起音视频交互,在线提交了抵押权登记业务的相关资料。屏幕两端的两地办事专员相互配合,为陈先生完成身份核验、事项询问等流程,以“异地帮办,属地办理”的方式办结了这笔业务。

  “一网通办”远程虚拟专窗是去年6月长三角地区推出的一种新的跨省办理模式。据平湖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副主任金舟介绍,长三角“一网通办”在推进的过程中,很多企业和群众反映,网上办事虽省去了跑腿的麻烦,但有时候会因为不理解政策,不清楚如何填报信息、如何准备合规的材料而无法办理成功。而到就近的线下窗口办理,由于长三角办事业务标准目前还很难统一,窗口人员需要学习四地的办理要求,学习成本高,收件效率低。而这种虚拟窗口可以在不改变长三角三省一市原有业务办理规则和受理系统的基础上,由属地窗口远程通过视频连线指导办事人完成事项办理,直接收受办件,同时该专窗不受办理事项业务限制。通过“屏对屏”实现了跨时空“面对面”,让企业和群众在就近窗口即可获得与属地窗口“同质同效”的服务。

  截至目前,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远程虚拟专窗业务办理量已达2.78万笔。江苏省泰州市数据局的有关负责人说:“目前,我们市共开通了8个远程虚拟窗口帮办服务点,可为群众提供64项业务办理。还同步上线了‘好差评’功能,事项办理结束后群众可对远程办事服务进行评价。”

  进一扇门、办四地事。近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共同搭建起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线上平台,并在省区市三级政务服务大厅同步开设长三角“一网通办”专窗,推动实现一地认证、全网通办、异地可办、就近办理。从“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到“跨省户口迁移”……自2019年上线以来,长三角地区“跨省通办”事项的“货架”不断上新,已推出173项“跨省通办”服务,实现了40类高频电子证照的共享互认。

  而这种高效办理的背后,是数据破除地域壁垒实现的流动。近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签署了《长三角数据标准创新建设合作协议》,联合编制了一系列跨区域数据标准,建立了长三角地区“高效数据供需对接机制”等工作机制,逐步加大各类电子证照共享互认范围。目前,长三角已建成跨省政务数据共享底座,并搭建起政务数据共享高速通道。上海市数据局的工作人员表示,目前,长三角三省一市累计共享交换政务数据已超9.5亿条。正是在公共数据的赋能下,三省一市的政府部门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一网通办”,提升了政务服务效率。

  从单一的人管、物管到智慧化管理

  一体化数字平台助力城市科学治理

  提升政府有关部门的治理能力是数字政府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特别是在社会保障、城市治理这些关键领域,通过公共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智能化监测管理,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高效治理。

  福建省福州市是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试点城市之一,近年来,福州加快构建“城市大脑”体系,主要包括城市运行感知、城市资源调配等,建立了一体化数字平台,让城市治理越来越精细、越来越科学。

  在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城市运行指挥中心的数字大屏上,全区交通出行、生态环保等各领域的数据信息不断滚动更新。这些数据汇集在“鼓楼智脑”平台,成为城市治理的重要依据。“鼓楼智脑”是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术打造的福建省首个县区级“城市大脑”,该系统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3.6亿条数据填图入网赋码,建成重点企业库、教育资源库等100类数据资源库,归并开发了40个应用子系统,对接全区100多个处置责任单位,形成了多部门联动的“大城管”格局。

  “按照统建共享的理念,我们对辖区35.7平方公里的地域进行了三维建模。”“鼓楼智脑”技术负责人周荣波表示,全区2.5万栋楼宇、67.5万人口、16万家经营主体以及道路街巷、花草树木等,已全部载入元宇宙空间,静态时空数据和动态运行数据有机结合。

  “城市每天都在产生海量的数据,既是城市运行的轨迹,也是城市治理的密码。”周荣波介绍,鼓楼区目前已基本建设完成“智慧城管”“数字街区”“数字公园”等系统,推动实现从单一的人管、物管到智慧化管理的升级。

  以治理沿街店铺“越门占道”为例,过去全靠加大巡查力度,不仅工作量大,还经常出现人手不足的问题。如今,鼓楼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可通过智能视频监控店铺“越门占道”情况。一经发现,系统就会将问题上报至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复核后会向经营者发出整改提醒,整个过程不到3分钟。

  福州市鼓楼区还首创“一线呼叫、一线报到、一线处置”机制,依托“鼓楼智脑”平台再造诉求办理流程。企业、群众及网格员在生活中一旦发现城市治理中的具体问题,便可通过“鼓楼社区幸福通”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反映,这些问题线索和信息会通过平台自动分发到属地,街镇在系统上可直接呼叫相应部门,相应部门会在规定时间内到场会商解决。解决了过去由于部门业务流程、工作标准自成体系,导致一些涉及多个部门的事项在处理中容易出现协同联动效应不强的问题。

  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福州市鼓楼区市场监管局以“达福丰荣市集”为试点,探索科技赋能智慧治理的新路径。通过将食品安全信息追溯与检验检测技术深度融合,为市场内的43个摊位配备了智慧显示屏,实时展现商户的执照、健康证、菜品价格及追溯信息,市场主入口的大屏实时展示交易数据、农残报告及每小时客流等信息,进一步增加了食品安全的保障。

  事件处置“一屏管理”、应急指挥“一键联动”

  信息化技术让应急响应更及时

  当“数字”为政府赋能,不仅能在平日里提升政府的城市治理能力,也能在紧急情况来临前提升政府有关部门决策的及时性和科学性,帮助政府有关部门提前预判风险,提高应急处置效率。

  防汛排涝是国内许多城市治理的难点之一,特别是沿河沿海城市。拿地处长江中下游、境内河湖众多的湖北省荆州市来说,今年汛期,荆州市连续发生六轮超强降雨天气过程,部分强降雨超五十年一遇,境内长江干流、东荆河、洪湖等多处出现超警戒水位。面对外洪内涝的严峻汛情,荆州市做到了“大雨大汛无大灾”,这背后离不开数据和技术的赋能。

  走进位于荆州市荆州区的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即荆州市“城市大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大屏,这是荆州市“城市大脑”运行管理平台。在该平台的联动指挥系统内,与防汛有关的实时水情、工情、险情等信息在一个基于GIS地图的平台上集中展示。原本需要跨部门、跨层级协同办理的防汛抢险事项如今纳入“一网统管”,城市易涝点水位等信息在一张屏上综合展现,全市的气象动态、雨情、汛情也及时呈现,实现“一屏观荆州、一网管全城、一键总指挥”,为科学、精准开展防汛工作提供支撑。

  今年6月27日,大雨滂沱。荆州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大屏幕上实时闪动着气象动态、雨情、水情、汛情和重点区域的视频监控图像。当天下午6时15分,大屏幕上出现了汛情预报信息:“长江干流螺山站预计28日超设防,后期可能出现超警戒水位。受短时强降雨影响,中心城区江津路、长港路等低洼路段最大积水深度已达30—50厘米,预计未来1小时,仍有50毫米左右降水,内涝风险较高。”随即,这些信息通过管理平台应急指挥“一键联动”系统同步通知市水利局、交管局等部门。收到通知后,水文气象部门加强加密预报预警,水利部门提前研判科学调度……各部门密切配合,让这次汛情很快得到处理。

  荆州市数据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荆州市“城市大脑”已与市水利局、市气象局等20个单位、37个系统实现对接,具备跨部门多层级的联合指挥能力。每当强降水来临时,“城市大脑”根据气象预警系统提供的降雨预报和预警等级,监测各干渠、河流、水库等水位信息,实时跟踪城市排涝情况,可以第一时间发现风险点位。“数字孪生”模型可计算强降水带来的汛情风险,跨部门多会场音视频通信网络让指挥“触手”直达应急处置一线。

  荆州市数据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过去,各部门之间的数据没有互通共享,导致防汛工作容易陷于被动。现在,全市通过“数字荆州”建设,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能高效获取雨情、水情等数据,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合理调配防汛抢险资源,提升了应急响应的科学性、时效性。

  据悉,荆州市“城市大脑”已累计上架智能算法39种,建成3个“平战结合”的应用场景,初步实现全市数据“一屏展示”、事件处置“一屏管理”、应急指挥“一键联动”。“随着相关部门陆续进驻,荆州市‘城市大脑’正在不断开发更多运用场景,为城市治理提供更多便利。”荆州市城市运行技术保障中心副主任刘俊表示。(记者 王雅婧 通讯员 荣容 林丹)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