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由西安话剧院创作的《延水谣》,讲述了延安的文艺工作者们在战火硝烟的洗礼下、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感召与指引下,创作出一批批为工农兵服务的作品,极大地发挥了文艺在抗战中作用的故事。图为话剧《延水谣》演出现场。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二〇二三年六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明确要求,强调要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充分彰显了我们党的文化主体性和历史使命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标示了文化坐标、锚定了文明航向。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坚持不懈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被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唯一正确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进行文化建设实践中总结出的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契合人民现实需要、适合中国文化国情的正确发展道路。步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我们党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并将其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一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的定位和新的内涵,大大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同时,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目标也变得更具世界意义,即不仅要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更要以世界眼光来观照人类文明的进步。
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重要观点,是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的基本原则,必须长期坚持贯彻、不断丰富发展。
第一,坚定文化自信。自信才能自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不断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文化支撑。
第二,秉持开放包容。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三,坚持守正创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而言,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就是要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遵循“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说到底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就是要不断探索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古今贯通、中西会通。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一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的重要源泉。
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既不能片面地讲厚古薄今,又不能片面地讲厚今薄古,而是要本着科学的态度,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其中关键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同时,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要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革命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有力武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滋养。新中国是红色的,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在我国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红色资源星罗棋布,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革命文化,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让红色血脉始终赓续、代代相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动能。
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在探索、开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尤其值得高度关注的是,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指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被提升到了更重要的位置,背后体现了党中央长远的考虑。“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内蕴其中的文化形态将愈来愈兼有当代精神标识、时代特有气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发挥的作用因之与日俱增。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期几次考察中都提出了有关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论断,尤其是2024年5月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经济发展增动能增效益、为旅游休闲增内涵增魅力、为城乡社会增正气增活力”,为今后工作指明了重点。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推动文化创新创造,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2024年2月在天津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的新要求。这提示我们在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文化的力量会更加弥散,文化的形态会更加多元,文化的作用会更加凸显,文化的浸润会更加深沉。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重要的就是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筑牢文化根基与精神基础。
【王学斌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中国史教研室主任】
- 2025-01-02驻省农业农村厅纪检监察组:擦亮派驻监督探头 守护农村集体“三资”
- 2025-01-02完善权力配置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机制
- 2025-01-02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断
- 2025-01-02光荣属于每一个挺膺担当的奋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