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廉政频道 >> 廉政要闻

“简”述廉洁 | 两千年前的书信礼仪制度

2025-01-13 10:15 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

1736726589318080.jpg
6401.jpg

  【简牍释文】

1736726641564243.jpg

  【读简有得】

  1973年出土于肩水金关遗址第三号房间中,木牍一枚,长16.2厘米、宽2厘米、厚0.3厘米,三级文物,原牍残断,字迹不清。正面两行,反面三行书写,写信人尹衡,收信人伟卿。汉代重视腊祭,对百官有赐腊的制度,因此从信中尹衡感谢伟卿的腊节礼物可以看出,双方是工作中的好友。

  信中尹衡问候友人起居,提醒他春天气候不和,需注意身体,加强饮食。在最后,尹衡对伟卿感慨道,这边塞的日子真的不好过啊,几乎找不到有趣的事情跟你说说。虽然信件残断,除问候外的具体内容已不可见,但依然为我们了解汉代官吏之间的日常交往,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原始资料。现藏甘肃简牍博物馆。

  一、书信格式

  从河西地区出土的书信简牍实物来看,汉代书信主要包括收信人尊称、信首问候语、写信人自称、拜礼、正文、结尾问候语、信末拜礼七个部分。这封来自肩水金关的书信由于原牍残缺,末尾的问候语及拜礼字迹不可见,除此以外,格式是完整的。“伟卿足下”为收信人尊称,“叩头闲者起居无它”为信首问候语,“□丞问起居叩头”为写信人自称及拜礼,信中“伟卿强饭厚自爱慎春气”是重复的问候语,以不厌其烦地嘱托伟卿加强饮食、注意天气,表达写信人深深的担忧。

  二、文字表达礼仪

  (一)对自己的谦称                        

  由河西地区出土的汉代书信简可见,写信人通常在信件开头自报身份,或以名自称如“党叩头言”“刘仪叩头白”“禹伏地言”等;或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谦称以示尊敬和谦逊,如“贱弟谦叩头”“贱子圣谨请使再拜”“弟宣叩头言”“弟子王习诣霍师门下叩头”等。除在首行向收信人表明身份时会使用谦称,正文中涉及写信人自身情况时也常用自谦之词表达自己的卑微,如“建宜以时至前不肖□□不在死罪”中的“不肖”,“敢陈愚因言王”“愚自以为直□”中的“愚”,“吏奴下薄贱”中的“薄”“贱”等都是常用在信件正文中表谦虚恭敬的自称。子女致信父母则自称“息子”,这是专属于子女的谦称,如“息子来卿叩头多问”。

  (二)拜礼                                

  汉代书信的拜礼体现在河西简牍中的有“伏地再拜”“叩头”“伏地”“再拜”“伏地叩头”“顿首”等。

  如“宣叩头白”,再如 “赢伏地再拜请”“□褒叩头白”“宣伏地报”“强谨再拜请子元君以强疾”“伏地叩头言君候足下善”“纪忠顿首白□坐前毋恙”。这些常见拜礼生动地表现了写信人放低自我身份以抬高对方地位的礼仪。在汉代,儒家思想盛行,戍卒官吏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逐渐形成了谦逊待人、以他人为尊的思维模式,这种传统思维一直延续到了现代。“叩头”“伏地”类的拜礼在今天看来稍显夸张,但从出土的汉简材料看,几乎每一份信件的拜礼都是如此,即在当时已经形成了完善且全社会认同并使用的书信礼仪制度。

  (三)尊称                            

  上述谦称、拜礼间接表现对他人的尊重,书信中收信人尊称则直接表现了尊卑礼仪。地位低微者与地位较高者致信不直呼其名,而是用称呼其身边的下属、侍从的方式来指代收信人 ,使用较多的称呼如“足下”“马足下”“坐前”“执事”“御者”等。这种情况比较普遍,主要存在于官场私记或致有官职朋友的信件中。如“少卿足下善”“子元足下” “长卿王君足下”“君马足下”“成卿孟卿坐前”“子赣坐前”“君仲坐前”“王士执事善毋恙”“掾坐前夫人御者足下”。此外还有“丈人”作为年长者的称呼常出现在书信的正文中。

  (四)问候语                             

  问候语通常在信首尊称之后和正文之后,分别作信首问候语和信末问候语。问候语常表达寄信人对收信人的衣食关心(甚至有用“起居”直接指代消息)、对边塞工作生活艰苦的慰问、对边塞气候不佳的担忧等。如有关衣食起居的问候语有“平衣”“强幸酒食”“人马起居”“近衣裘”“深衣”等,这些短句体现了人们对亲朋的深切关心。穿衣饮食在物质资料并不丰富的年代很令人忧虑,身处边防、远离家乡的吏卒生活则更为拮据,物质匮乏、工作辛苦,远方的亲人朋友只能依靠信中的问候表达担忧的心情,慢慢形成了笔者所见汉简书信的问候格式。还有关于塞上工作辛苦的问候语“慎塞上”“谨候望”“苦候望”“良苦迫塞上”“劳苦事”“良苦官事”“独劳(苦)”“明察蓬火事”等,这些都与边塞吏卒日常工作相关,“候望”指瞭望敌情,属于烽燧候望系统,是边塞军事组织中重要的一环。气候相关的短句也常以问候语出现在汉代河西出土简牍书信中,如“盛寒不和”“春气不和”“始春不和”“方春,时气不调”等。

  从古至今,书信格式的构成都与礼仪息息相关。汉代儒家思想盛行,人们尊敬长辈、礼敬朋友、礼尚往来的意识很强。简牍所见书信的格式具有时代风格,体现时代风貌,如实地展现了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对礼仪的重视。人们在书信往来中频繁地表达尊卑有序,是汉代人多行礼教的真实体现。

  (李晶撰写)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