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不断突破 产业化落地加速 人形机器人迈出新步伐
今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一个名为《秧BOT》的歌舞类节目让广大观众眼前一亮。节目中,一群穿着花棉袄的人形机器人与舞蹈演员同台献艺,不仅扭起秧歌,还转起手绢,流畅协调的动作从一个侧面展现出我国在机器人领域的技术进步。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机器人产业加速发展,特别是人形机器人作为机器人技术中的尖端领域,逐步从科幻走入现实,众多初创公司涌现,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的部署,2025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将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未来,将有更多的人形机器人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创新产品频出,具身智能成为新热点
近年来,我国人形机器人领域不断有新成果、新产品涌现。在去年8月举办的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有多款国产人形机器人亮相,其中就包括登上今年春晚的人形机器人Unitree H1以及和它来自同一家公司的新品人形机器人Unitree G1。
Unitree H1的研发企业是成立于2016年的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这家企业深耕机器人赛道多年,其研发的Unitree H1作为全球首款能完成原地空翻的全尺寸电驱人形机器人,搭载了人工智能驱动全身运动控制等先进技术。同时,通过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Unitree H1还能跟上音乐的节奏,并根据音乐实时调整动作,再加上专门设计的关节、精密的结构以及控制算法,让它得以完成手绢的旋转、抛掷和回收等高难度动作。
除了Unitree H1,上个月宇树科技还发布了最新人形机器人产品Unitree G1行走、奔跑的视频。在最新技术成果的赋能下,Unitree G1不仅能在平稳的路面稳健行走,还能顺利通过草地斜坡、弯道等复杂和崎岖的路段,甚至能在石块地面、阶梯等场景奔跑。
据了解,Unitree G1拥有广阔的关节运动空间,全身23至43个关节,最大关节扭矩达到120N·m,可进行动态站起、坐下折叠、舞棍等高难度的动态动作,在柔顺行走、仿人奔跑以及复杂地形适应方面表现出色,未来有望在物流配送等领域得到应用。
“外表越来越像人,行动也越来越灵活。”这是不少人形机器人爱好者对新近推出的人形机器人产品的评价。以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自主研发的最新版“天工”机器人为例,这款机器人不仅身高和体型更接近成年男性,而且运动的控制力、灵活度以及速度比旧版本更高,续航时间也更长,智能交互和任务执行能力更强。依靠更强大的手臂,“天工”可以稳稳地端起一杯水递给对面的人,不会产生倾洒。此外,“天工”还能实现拟人奔跑,并参加马拉松赛事,实测平均时速可达每小时10公里。
不过,对于人形机器人来说,仅具有像人类一样的外表和动作还不够,更高的发展目标是要成为“具身智能”,兼具聪明的“大脑”和灵活行动的“身体”。今年,多个省区市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具身智能”,并对具身智能产业发展作出部署。
人形机器人想要进化升级,变得更智能的秘诀是什么?答案是加入“人工智能大模型”。不久前,四川省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发布了国内首台超轻量级人形机器人——“贡嘎一号”。“贡嘎一号”不仅拥有体量轻、续航时间长等优点,最重要的是它拥有一个“智能大脑”——中国首个机器人多模态模型,这种模型赋予了机器人更强的理解、推理以及自主执行能力,配合双臂协作系统,机器人能够更高效流畅地完成一些复杂的日常任务。
事实上,随着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形机器人的感知、推理、理解等能力在技术的赋能下也得到提升。以科大讯飞亮相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的人形机器人产品为例,在大模型的支持下,该款人形机器人的复杂任务拆解成功率超过95%。科大讯飞副总裁刘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使用大模型之前,机器人与现实场景交互的能力比较弱。如果给机器人一个指令,让它把抽屉打开,把里面的薯片拿出来,再把抽屉关上。对于这样包含复杂动作的指令,放在以前的机器人身上,是没法理解的。
关键技术突破,加速人形机器人发展演进
更智能、更灵活、更强大的国产人形机器人产品不断涌现,与我国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从核心零部件制造到整机装配,从底层算法研发到应用场景拓展,相关领域技术的进步为人形机器人发展注入磅礴动力。
当前,人形机器人技术加速演进,已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近年来,我国各地的人形机器人技术研发创新平台迅速崛起。2023年底,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成立。2024年5月,我国首个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上海浦东揭牌。此外还有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等,形成强大技术创新力量。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的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成立于2024年4月,是中西部首个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主要开展人形机器人本体、控制和决策等技术攻关。成立以来,该创新中心获得人形机器人相关专利8项,率先完成国内首个基于扩散架构人形机器人任务生成式模型、国内首个多模态人形机器人任务执行系统等30余项人形机器人“大脑”核心技术成果,填补多项国内空白。特别是在超轻量级人形机器人技术方面的突破打破了国外垄断。
“此前,超轻量级人形机器人技术仅掌握在美国少数顶尖机器人企业机构中。”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睿睿介绍,“而如今我们研发出的‘贡嘎一号’超轻量级人形机器人机身在自重、续航和负重比方面再次突破:超轻量25kg整机,打破了业界普遍存在的60kg至250kg的重量范畴;负重比0.22,高于业界平均水平5倍以上……”
创新不止于此。继2024年10月发布“贡嘎一号”之后,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又于该年12月发布了国内首款带最强大脑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贡嘎二号“鸿鹄”。
相较于“贡嘎一号”,“鸿鹄”植入了中国首个基于扩散架构的人形机器人高速推理模型R-DDIRM,更加灵活智能。传统机器人训练通常需要上万次数据采集,新模型仅需50次。超出上一代模型10倍以上的推理速度,则让“鸿鹄”具备了更高效、流畅的推理和决策能力。
近年来,在不懈的创新攻关和技术研发下,我国在人形机器人相关领域的技术不断突破。国产减速器、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的技术竞争力不断提升,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产品不断迭代进化。
去年,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人形机器人攻关团队自主研发,突破了高爆发一体化关节、AI赋能设计、机器人大模型、类人柔顺控制等核心技术,还成功研制出人形机器人硬件设计和软件开发“大工厂”,通过它可以快速设计构建人形机器人硬件和软件系统,大幅度缩短现有研发周期,进而向抢占实体通用人工智能系统科技制高点迈出坚实一步。攻关团队技术骨干李睿表示:“通过软硬融合的方式研发核心零部件,是攻克人形机器人‘卡脖子’技术、打造实体通用人工智能系统的关键。”
产业链构建,多地争相布局机器人未来赛道
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指出,历经多年发展及技术迭代,在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牵引以及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赋能的带动下,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加速构建和优化,已进入技术集中突破和应用初步试水的关键发展时期。
在国内各大城市中,北京市在人形机器人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方面优势明显,集聚了如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内顶尖的机器人研究院所、实验室和创新团队,此外还有不少高科技企业聚集。依托强大的“智”力支持,北京市、区两级政府联动,正致力于打造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和应用高地。目前北京经开区、海淀区、石景山区等区域已相继发布相关行动计划,对人形机器人产业进行部署。
与北京相比,上海市则更注重产业生态的打造。模速空间、机器人谷等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已经在上海初具规模,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加速构建。步科股份、鸣志电器、禾赛科技等零部件企业,傅利叶智能、智元机器人等本体设计与制造企业均在沪“安家”。除布局产业链上中游外,上海还在下游应用场景端持续发力。今年1月,上海启用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首期即部署了超过100台异构人形机器人,为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实际应用落地注入了强劲动力。
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在人形机器人发展赛道上也占据一席之地。广东省机器人协会专家委员会执行主任闵华清表示,广东省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智能机器人产业集聚区,目前在机器人设计、研发、系统集成、推广应用等全产业链均部署有相关科研机构,机器人整体研发创新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以广东省深圳市为例,仅在深圳市南山区,就已经集聚了超过20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机构。今年春节期间,由深圳本地企业研制的人形机器人PM01跟随民警走上街头,参与巡逻任务,其轻盈自如的步伐吸引了很多市民的目光。
一些西部地区也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去年11月,《四川省人工智能产业链总体工作方案(2024—2027年)》发布,明确未来3年四川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发展布局和重点任务。而成都市和绵阳市作为两个主要承载地,目前均已构建起较为成熟的产业基础,技术研发、零部件生产及应用场景落地加速推进。
政策利好不断、产业协同加速、技术创新涌现,推动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驶向快车道,为未来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在不久的将来,人形机器人或将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为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服务。(记者 王雅婧 通讯员 周倜)
- 2025-02-08庆阳:多部门联动监督 筑牢校园食品安全“防护墙”
- 2025-02-08前行 | 执纪为民显担当
- 2025-02-08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哈尔滨开幕 冰城燃梦
- 2025-02-08优良水质断面比例首超90% 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守护碧水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