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中有了一颗“樊锦诗星”
原标题:太空中有了一颗“樊锦诗星”
7月10日,“樊锦诗星”命名、樊锦诗基金设立暨樊锦诗从事敦煌文物工作60年座谈会在敦煌研究院举行。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81323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樊锦诗星”。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发布的公报显示,樊锦诗为中国石窟考古与保护作出了重大贡献,构建了“数字敦煌”和综合保护体系,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范例。
“樊锦诗星”是紫金山天文台于2007年10月9日用近地天体望远镜发现的,国际小行星中心于2013年12月给予381323号永久编号,并确认紫金山天文台拥有该天体的发现命名权。
“樊锦诗星”绕日运行椭圆轨道的偏心率为0.214,轨道倾角为20.114度,轨道半长径为3.177天文单位。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4.64亿公里,绕太阳一周需5.66年。“樊锦诗星”在其轨道上高速奔腾前进,平均速度为每日141万公里,相当于每秒16.3公里的速度绕日运行,由于“樊锦诗星”到地球的距离通常有几亿公里,而地球也以每秒29.8公里的速度绕日运行,因此从地面上看去,“樊锦诗星”的移动在星空中显得缓慢。“樊锦诗星”到地球的距离最远可达7.27亿公里,最近时只有2.24亿公里。
樊锦诗是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曾获得“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1962年,北大考古专业的樊锦诗来到甘肃敦煌实习,几十年来,她走遍莫高窟的每一个洞窟,看遍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守望着莫高窟里的历史沧桑、文化纷繁,她将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弘扬、管理的工作当成终身事业。
当日,樊锦诗基金正式成立。继向北京大学捐资1000万元支持敦煌学研究后,樊锦诗再次向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捐资1000万元,用于敦煌文物事业发展。
记者了解到,樊锦诗把所获“吕志和—正能量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奖金及多年积蓄2000万元悉数捐出,一半捐赠给母校北京大学,一半捐赠给敦煌研究院,用于敦煌文物事业发展和急需人才培养。
会上,由敦煌研究院精心梳理的樊锦诗在考古学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利用等方面的重要成果汇集成《樊锦诗文集》,并正式发布出版。
- 2023-08-11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生理学家朱玉贤——持续探索伸长棉纤维的密码(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
- 2023-08-11心怀“国之大者” 追求科研卓越——走近“最美科技工作者”(上)
- 2023-08-11创新奉献 报国为民——走近“最美科技工作者”(下)
- 2023-08-11他们,在金沙江筑起“大国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