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科普甘肃 >> 精彩呈现

缙云掌突蟾!重庆发现两栖动物新物种

2023-11-30 15:50 来源:科普中国-重庆科技报

  蝌蚪比成体体型大、蛙叫声如虫鸣……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重庆自然博物馆、贵州大学等单位在学术期刊《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上联合发表论文称,在重庆缙云山上发现两栖动物新物种——缙云掌突蟾。自此,中国生物物种名录里,又多了一位新成员。

  缙云掌突蟾成体(重庆自然博物馆供图)

  缙云掌突蟾隶属于角蟾科,掌突蟾属。11月28日,缙云掌突蟾新物种研究论文作者之一、重庆自然博物馆馆员王馨接受了重庆日报记者专访,揭开了这一新物种发现背后的故事。

  发现 缙云山上的这种蝌蚪体型不一般

  回忆起缙云掌突蟾的发现过程,王馨至今印象深刻。

  “2022年,我第一次看见缙云掌突蟾的时候,它还是个‘宝宝’,一只与众不同的蝌蚪。”

  与众不同在哪里?

  王馨说,这种蝌蚪和常见的蝌蚪不同,不是黑乎乎的,个头大且体色呈棕黄色,尾部发达,看来游泳能力不弱,生活在山涧中。

  缙云掌突蟾蝌蚪宝宝

  这个蝌蚪究竟属于什么物种?带着这样的疑问,今年3月中旬的一天,王馨背着采集到的活体蝌蚪标本,赶到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寻求答案。

  经过该研究所两栖类研究人员王斌副研究员的鉴定,这是一种掌突蟾的蝌蚪。

  王斌长年关注掌突蟾分类研究工作,并积累了许多掌突蟾属的标本。经过仔细辨别,他认为这个蝌蚪极可能是一种新物种,但要具体明确,还需要采集到它的成体(即成年个体)。

  于是,研究团队带着蝌蚪宝宝,回到缙云山等待夜幕降临。

  晚上11点,昼伏夜出的掌突蟾开始外出活动。随着此起彼伏的鸣叫声渐近,研究人员很快就在山上找到了蝌蚪的成体——掌突蟾。

  研究:形态学、声学和遗传学研究证据表明这是新物种

  成体和幼年个体都找到了,那么这种掌突蟾究竟是何属种?

  经过对鸣叫录音分析,研究团队发现,这种掌突蟾主要鸣叫类型比其他掌突蟾更加清越。

  除了叫声之外,团队还发现了它与其他掌突蟾更多的物种区别特征:雄性头体长29.1—34.1毫米,雌性头体长34.1—34.9毫米;背部皮肤粗糙,具肩腺大小的疣粒,无锥形刺;趾侧缘膜窄;腹面基本为花白色,遍布深灰色细点;体背深灰棕色带烟黑色图案;虹膜上部呈金色,向下逐渐呈银色;后肢贴体前伸,胫跗关节可达眼中。

  “但是,要发布它为新物种,这些证据还是不够的。”王馨说,除了形态特征、声音的差异比对外,还需要提供分子遗传学研究证据,以证明这个生活在缙云山上的掌突蟾是新物种的有效性。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数个月实验室研究和数据分析,充足的证据呈现在研究团队面前,缙云掌突蟾隶属于角蟾科,掌突蟾属,相应的研究论文也紧接着出炉。

  随着论文在亚洲地区唯一的两栖爬行动物学SCI英文学术期刊《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上发表,缙云掌突蟾新物种受到学界认可。

  现状:生活地域小,仅在缙云山和华蓥山发现

  3厘米左右长的缙云掌突蟾数量多吗?在中国其他地方有它的身影吗?

  王馨说,目前已知缙云掌突蟾分布面积狭小,仅在重庆缙云山和四川华蓥山发现。

  同时,生活在溪沟中的缙云掌突蟾因夜间活动而很少被人见到。

  人们春夏时节在缙云山中散步郊游时,常可听到犹如夏虫般的叫声,这叫声非常有节奏,常被误以为是虫鸣声,殊不知这可能是缙云掌突蟾发出的声音。尤其是在它们求偶交配的季节,“虫鸣”声此起彼伏。

  “在城市中心地带能够发现新物种,是非常难得的事。”王馨说,缙云山素有“小峨眉”之称,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中季节性水体溪流较多,亚热带阔叶林尽显秀丽,是缙云掌突蟾生活的环境。缙云掌突蟾的发现不仅丰富了生物多样性基因库,也体现了多年来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成效。

  那么究竟该如何保护好这一新物种呢?

  王馨说,对缙云掌突蟾的保护应当注意:防止工程建设等造成其栖息地破坏;居民居住区分布的种群应注意农药喷洒、生活垃圾排放造成溪流污染;加强公众科普宣传教育,防止非法捕捉,让它与山城人民长久相伴。(重庆日报记者 李晟)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