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科技行动为全省现代化建设蓄势赋能”——全省科技创新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巡礼
2月2日,甘肃省强科技行动工作推进会暨科学技术(专利)奖励大会在兰州召开,作为盘点我省一年来科创成效的盛会,围绕“强科技行动”这个关键词,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党组书记、院长冯起: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 为甘肃高质量发展增动能
省委、省政府强科技行动实施以来,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及“三所”紧紧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中国科学院党组工作要求,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努力为甘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聚力。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及“三所”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构建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落实强科技重点任务分工,调整学科方向、优化科研布局,“润滑材料”“重离子科学与技术”“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和“低碳催化与二氧化碳利用”5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成功重组。由兰州化物所联合中石油兰州润滑油研发中心、窑街煤电等省内优势企业共建的“精细石油化工产品与绿色过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望纳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新序列。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医用重离子加速器累计推广应用8台,合同金额48亿元。“小型化重离子治疗装置研发”获批立项,中央财政资金分批拨付1.5亿元。积极组建“甘肃省离子放射治疗技术创新联合体”,联合省内、外优势科研力量开展联合攻关,有效满足精准放疗需求,提升离子放射治疗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效率。兰州新区专精特新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建设有序推进,已入驻13个中试研究与成果转化基地项目。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引育机制,强化创新平台人才吸附功能,通过强平台优项目聚集高层次人才。有10项成果获得2022年度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其中科技功臣奖1项、一等奖4项。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及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拓宽引才渠道,2023年度引进各类人才204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8人,新增国家“杰青”3人、“优青”5人。
冯起表示,面对新时期、新征程上的新方位、新坐标,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及“三所”将积极发挥科技“国家队”创新引领作用,切实履行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职责使命,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创新型甘肃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甘肃省科技功臣赵红卫: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努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
近年来,赵红卫在强流高电荷态电子回旋共振(ECR)离子源、重离子回旋加速器、电子冷却、强流质子超导直线加速器等方面取得了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
据了解,赵红卫推动并负责了国家“十四五”科教基础设施“基于强流质子超导直线加速器靶向同位素药物研发平台”建设,领导团队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用同位素及靶向同位素药物制备技术,规避我国被“卡脖子”的风险,为保障我国治疗用同位素安全、稳定供应发挥重要作用。
赵红卫领导团队研制成功的国际上束流强度和束流功率最高的连续波质子束超导直线加速器,首次实现束流强度10毫安连续波质子束174千瓦稳定运行,验证了全超导直线加速器稳定加速10毫安连续波质子束的可行性,为加速器驱动的先进核能、宽谱高通量中子源、同位素制备等重要应用奠定基础。
赵红卫负责研制成功重离子治癌的高性价比紧凑型回旋加速器注入器,为我国首台重离子治癌专用装置的自主研制起到了关键性作用。通过与俄罗斯同行合作研制成功我国首台、国际上新一代电子冷却装置,使兰州重离子冷却储存环实现了束流强度高增益累积和低动量分散的目标。
科研工作中,他带领团队实现多个“首次”,不断“刷新”成绩。同时,还积极推动具有高附加值的同位素在工业、医药、科研等领域的应用,并负责甘肃省同位素实验室的建设,为甘肃省打造了新的经济增长亮点。
兰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建勋:深入实施强科技行动 打造强省会创新引擎
2023年以来,兰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以推进“强省会”行动为总牵引,以落实“1139”工作部署为总抓手,统筹推进创新平台、创新主体、创新人才、创新生态一体化建设,使之成为全国创新策源地城市,跻身全球百强科技集群。
兰州市高质量推进兰白两区建设,组织召开兰白两区联席会议,配合编制出台《兰白两区发展规划纲要(2023—2027年)》。兰州高新区跻身“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排名”前50强。推进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重组,支持建设西北病原生物学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动物医学与生物安全学院,推进共建“宠物药物联合研发中心”,获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1家。提升兰州市自主创新“硬核”能力。聚焦构建“3+2”现代产业体系、“6+X”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组织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下达资金3000万元。争取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及奖补资金2.21亿元,其中获得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立项支持12项、支持资金2770万元。
深入实施科技创新企业梯度培育计划,认定高新技术企业954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42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171家。实施“三化”改造项目120个,创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6户,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个,新增工业企业106户。举办惠企政策宣讲培训班17期、培训企业585家,推荐55名“科技专员”服务企业。推动科技创新项目、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组织实施人才项目248项,支持资金3000万元。强化“放权、减负、激励”,在中国科学院化物所、510所等科研院所探索开展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
兰州市借力甘肃省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召开项目路演对接沙龙9场,推介科技成果72项。举办第八届中国创新挑战赛(甘肃)现场赛,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46项、签约金额3350万元。举办2023年度火炬科技成果直通车系列创新活动,发布科技成果585项,签订技术交易项目8项、签约金额1.24亿元。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13.33亿元。整合优化创新投资基金,新组建规模3亿元的“甘肃兰白高新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科技、投创新。用心用情当好科技创新“店小二”,努力塑造“我比别人办得好、我比别人办得快”的兰州营商环境服务品牌。
刘建勋表示,兰州市将以实施强科技行动为主题,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着力建设“创新兰州”,为加快推进强省会行动、建设新时代美丽兰州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当好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和带动省域整体发展的火车头。
甘肃农业大学校长柴强:聚焦重点学科建设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聚焦重点学科建设、农林人才培养、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服务甘肃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持续提升。这是甘肃农业大学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的具体做法。
甘肃农业大学通过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高效率科研团队、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瞄准重大需求,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建成53个各级各类科研平台,组建校级学科团队99个,培育出甘农薯7号、陇油6号、清水紫花苜蓿等一系列农作物新品种、新品系。
同时,2023年甘肃农业大学2名校友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该校围绕“牛羊菜果薯药”六大主导产业开展科技创新,加快成果转化,服务优势特色产业。以覆盖甘肃省13个市(州)、26个县(区)的35个专家科技小院为依托,开展技术示范和服务,形成“需求调研+技术攻关+选点示范+县域推广+全面转化”“五维一体”甘州现代农业范式。围绕西北旱区特色作物产业需求,研发出国内首台藜麦联合收割机、胡麻联合收割机等,在白银市、定西市等地推广应用,提升了丘陵山地机械化水平,为我省特色作物优质高产提供了装备保证。
柴强表示,在深化科教融合,培养知农爱农人才方面,甘肃农业大学深化科教融合育人,结合新农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科研育人理念,鼓励教师将最新学术前沿和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中,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科研能力。同时推进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探索新时代农林人才培养新模式。
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程子健:发挥创新引领作用 为全省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
酒钢集团深入实施强科技行动,聚焦钢铁、有色、电力能源三大主业,不断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坚定不移以“强科技”推动“强工业”,努力打造特色金属新材料制造和服务企业。2023年工业总产值完成1086.5亿元,实现利税50.3亿元。
2023年,酒钢集团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34%。实施科技项目381项;新产品研发试制和扩大试验97万吨,同比增长15.2%;全年新增补甘肃省领军人才10人;申报受理专利728件;主编、参编技术标准23项;获省级以上科技奖14项。
酒钢集团发挥“链主”优势,利用平台协同发力,组织开展关键核心材料研发,纳入钢铁新材料创新联合体的20项重点科技项目全部落地实施,省列重大科技专项第四代核电快堆用316H不锈钢成功用于霞浦600兆瓦核电示范堆项目,光热熔盐储罐用347H不锈钢材料实现批量供货,6钼型高氮超级奥氏体不锈钢、高性能水泵壳体铸件实现进口替代。难选氧化铁矿石悬浮磁化焙烧关键技术开发与工业应用技术获2022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煤化工移动床颗粒除尘技术应用盘活了存量资产,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已成立酒钢集团桂卫华院士冶金智能数字化创新中心。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建工作,参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物所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与北京科技大学、兰州大学等10余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签订27个技术合作项目。
程子健表示,酒钢集团将认真落实本次会议精神,全力落实省委、省政府强科技行动重点任务,立足酒钢绿色能源和产业链优势,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研发投入、促进成果转化,加快重大工艺创新研究和新产品新材料研发,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让科技创新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最大增量。
兰州万里航空机电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晁世元: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为强科技行动增智赋能
航空工业万里公司作为飞机制造中配套最复杂、最精密的航空电机和电作动装置的研制单位,始终把打造“人才高地”“技术高地”“智能制造高地”作为抓手,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创造万里“独门绝技”,突破“技术禁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突破,为全省强科技行动增智赋能。
晁世元介绍,该公司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从“十三五”末的8%增长到2023年的14.5%,近3年投入3亿多元,加快推进“机器换人、数字换脑”“智能制造高地”建设,催生一批颠覆性加工方法,让企业焕发了新的生命力。3年时间获得授权专利和软著100余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
3年来,该公司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重点高校引进高端人才100余名。先后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及省属高校签订横向研发课题经费4000余万元,共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能力。已有多项科技成果成功应用于新装备,在无人机、弹箭领域应用更为广泛。投入7000余万元建成航空电机等5个专业实验室,获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甘肃省航空电作动重点实验室和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并与西北工业大学联合成立机电研发中心,通过创新平台建设,持续完善了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增强了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
晁世元表示,这些举措让“万里智造”打赢更多发达地区的强大竞争对手,实现了质的飞跃。作为甘肃省航空产业链“链主”单位,我们将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国防武器装备建设和甘肃省低空经济、通用航空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万里智慧。
天水华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崔卫兵:发挥民营企业科创优势 全力推进“强芯科技”行动
天水华天电子集团是我国最早从事集成电路封测和半导体元器件研制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之一,集团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在集成电路封测行业中位列内资企业第3、全球第6。2023年集团完成工业总产值165.7亿元,同比增长3.5%。
近5年,集团累计投入研发经费30.3亿元,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年均达到5%。目前,集团拥有专利692件,其中国内发明专利225项、国际发明专利5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115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7项、商标4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连续十三届获“中国半导体创新产品和技术”;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6项、甘肃省专利奖7项、甘肃省专利发明人奖3项。
集团积极发挥集成电路链主企业带动作用,牵头组建甘肃省集成电路制造材料创新联合体,联合省内、外26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高校院所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牵头承担实施2个联合体重大科技项目,突破了高填充导电胶技术、高可靠性高压隔离引线框架设计技术和高耐压塑封料技术,开发的导电胶、引线框架和塑封料等集成电路封装材料已在我国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头部企业应用。2023年集团招聘大学生800余人,其中天水公司招聘大学生200余人;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办“集成电路领域工程硕士班”,培养了100名集成电路工程硕士。
崔卫兵表示,华天集团将深刻领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内涵实质,深入实施强科技行动,抢抓国家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重大机遇,以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实现先进技术全面突破,引领行业技术发展,持续开展存储、射频、微机电系统(MEMS)、汽车电子四大特色产品线技术创新,满足汽车、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消费类电子的市场需求,实现技术规模双一流,为助力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支撑创新型甘肃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 2024-02-06什么是高斯分布
- 2024-02-06510所《奇奇的航天梦》绘本入选“2023年甘版年度好书”
- 2024-02-06甘肃省50名青少年入选“飞天英才”计划
- 2024-02-06兰州市科技局喜获2023年全国科技活动周表现突出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