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再国:十年铸一剑 今朝露锋芒
近30年的时光,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甘再国在从事新核素合成及核素衰变性质的研究创新之路上坚韧跋涉、勇攀高峰,播撒了一路辛勤汗水,也留下了一串闪光足迹。
1989年大学毕业,甘再国选择了远在西北兰州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投身于新核素研究事业。新核素研究离不开先进设备和装置,喜欢钻研和探索的他,不断完善已有研究装置,研制适合短寿命新核素合成的研究平台,积累了充气反冲谱仪的使用经验。
多年来,甘再国与他的同事们实现了多个“零”的突破,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从合成我国首个超铀区新同位素镅-235到合成我国首个原子序数为105的超重核新同位素259Db这一重大突破,不断拓展新领域。1996年底Am-235的合成工作被两院院士评为“中国科技十大事件”之一,Db-259的合成和鉴别被评为“2001年我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之一;同时,在铀附近缺中子同位素进行了研究。合成了Ac-204、Ac-205、U-215、U-216、Np-219、Np-220、Np-222等新核素,测量了这些核素的衰变性质。
甘再国言语不多,但一旦认定目标,便不言放弃。通过近十年的持续研究,陆续合成了锕-205、铀-215、铀-216、镎-219及镎-220等新核素,通过系统性分析,从实验上第一次确定了镎元素的质子滴线位置,这是全世界在质子滴线位置实验研究方面近30年来取得的重要进展。
登上超重稳定岛及超重新元素的合成一直是全世界核科学工作者的目标。超重区核素由于其产生方法有限,产生概率很小,通常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观测到一个原子核,如何对这种稀少事件进行观测,甘再国带领团队苦苦探索,终于在国内实现了单原子的测量及鉴别技术,为我国超重核及新元素的合成储备技术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路走来,甘再国甘洒汗水,也收获了荣誉。1997年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2004年获得“第二届胡济民教育科学奖”,2007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甘肃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二届兰州市青年科技奖、2006—2007年度“吴有训物理奖”;2022年获甘肃省“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党的二十大为科技工作者指明了努力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唯有脚踏实地,潜心致研,为我国早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甘再国将在他热爱的新核素研究事业中奋斗不息、耕耘不止。
本报记者 颜岩
- 2024-03-28我们要让重离子装置造福全人类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赵红卫
- 2024-03-06智汇科普·科普中国智库专家访谈丨李象益: 创新是科普事业的灵魂
- 2024-03-01稀有元素“氦”的发现,从科学家追逐太阳开始
- 2024-02-26“超级光盘”诞生 我国在光存储领域获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