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科普甘肃 >> 科普行动

科技之花在陇东大地绽放

2024-04-08 14:23 来源:甘肃科技报

  3月底的董志塬桃杏共芳,青色初染,生机勃勃。这片美丽的土地仿佛被春天的魔法笼罩,让人心旷神怡,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魅力。在这美好的季节,人们也感受到科技的神奇魅力,第38届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更像一朵科技之花绽放在陇东大地,为春天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竞赛体系日臻完善

  甘肃是西北五省(区)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最早,也是唯一举办过2次全国赛事的省份。为我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起步与发展创造了环境,奠定了基础,影响至今。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前身可追溯到1979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青少年科学作品展览,1982年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和科学讨论会拉开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序幕。甘肃继上海和云南之后,于1986年承办了全国性赛事,2003年再次在兰州举办。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历经演变发展至今,不仅成为国内青少年科技爱好者的一项重要赛事,而且已与国际上许多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建立了联系。省(自治区、直辖市)对应全国赛事,逐渐形成了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市的梯级赛事系统,有些地区还向县区延伸。各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见证了无数优秀作品和青少年科技人才的诞生。这些作品不仅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更激发了更多青少年对科技创新的热情和追求。 

  本届大赛主题为“创新、责任、诚信、合作”,主要包括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科技辅导员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青少年科学影像作品竞赛、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等内容。这是我省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精神、深入推进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集中展示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的一次盛会。

  对全省而言,大赛从基层到省赛层层选拔,有40万人参与其中。这个过程涉及学校、家庭、社会、各级政府部门等方方面面,参与人数众多,社会影响巨大。这不仅仅是一场比赛,更是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一次集中练兵,对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培养创新精神、激发科技创造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对举办地而言,省赛不仅能促进地方科技创新,还能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庆阳是全国“科创中国”“东数西算”的试点城市之一,大力推进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成为全国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本届大赛除1500名参赛选手,还有大赛组织者、新闻媒体、家长、观摩团队等共约4000人在庆阳活动。

  对参赛主体而言,学生和科技辅导员通过省级比赛和交流,互相启发、借鉴,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竞赛水平。青少年能够将自己的科技创新项目展示给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增强创新意识。同时,学校还可以借助科技创新大赛的平台,邀请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进行指导,提升学校科学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赛育互动良性循环

  大赛上精彩激烈的机器人对决、精巧绝伦的科技创新成果、充满想象的影像作品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有久经赛场的宿将悍队,也有初出茅庐的新手首秀,不管哪一类参赛者,都怀揣着对科技梦想的不懈追求和努力实践。思想的火花在这里激情四射、激烈碰撞,既有交锋又有交流。 

  在大赛期间,3位穿着裕固族民族服饰的选手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他们是来自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红湾小学的学生。带队老师蔺海玲说:“近年来,学校非常重视科学教育,专门从兰州请老师担任科技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机器人赛项的系统训练,今年是第一次组织学生参加省上的机器人大赛。面对全省的高手,他们最终被淘汰了。”但蔺海玲认为能够进入省赛这样更高的竞赛平台,不管是否获奖对他们来说都是胜利,对学校、老师还是学生都是一次巨大的鼓舞,标志着学校的科学教育水平和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都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兰州市城关区水车园小学在大赛中获得了14个一等奖奖牌,这是一支参加过世界机器人大赛并获得佳绩的战队。好的成绩和频繁地参赛促进他们不断成长,每一次参赛都对他们是一次历练和提高。该校科技辅导老师李旭鹏说:“孩子们在本次比赛中整体表现都很不错,也发挥出了应有的水平,在综合素质和技术方面都得到了很大地提升。”同样的强队还有兰州大学附属中学及其分校,本次省赛派出14名学生分别参加VEX机器人工程挑战赛和3D设计太空天梯挑战赛。在VEX机器人工程挑战赛中力压所有对手,大比分获胜。3D设计太空天梯挑战赛更是突破了自我,包揽了冠军和亚军。带队老师江铁炜在赛后说:“我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一直在蓬勃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创新能力和训练有素的优秀学校和学生队伍,既有兰大附中、兰州一中、兰州水车园小学等省会学校,也有嘉峪关一中、通渭一中等市(州)、县(区)学校。在全国科学教育的大背景下,本次竞赛更是各校科学教育强校强地区的优秀案例,也为推动我省科技创新基础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石。”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中学不仅在本次大赛中获得了优秀组织单位奖,该校老师沈向安参赛的作品《一种能实 现压强、温度、体积自动化采集的气体定律实验仪》获得科技辅导员科技教育创新成果一等奖。在大赛公开展示阶段,沈向安向记者详细介绍了参赛作品并做了演示:“这个作品经过四代改良,实现气体温度、压强、体积的数据化采集,一体化解决了中学物理气体实验繁琐的准备过程,有效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另外,该校高一年级庞博和高二年级张佳妍同学制作的《基于Arduino的便携式原子光谱实验演示仪》获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三等奖,高二年级潘岩同学制作的影像作品《戈壁滩上的绿色航天》获青少年科学影像作品竞赛二等奖。可见,学校科学教育氛围以及对此次大赛高度重视和充分准备。 

  科创科普比翼齐飞

  借着这次科技创新大赛的东风,一系列全民科普活动也在庆阳接连举行,以大赛为核心构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新格局。大赛期间,科普讲座、科学家精神报告会、流动科技馆巡展、科普大篷车进校园等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3月28日开幕式当天,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赵红卫院士在陇东学院作题为《重离子加速器——探索未知、贡献社会》的科普报告。围绕重离子加速器在解决物理前沿重大科学问题及其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人民健康医疗等方面展开全面阐述,列举了重离子加速器在航天器件单粒子效应评估、核废料嬗变处理、实体肿瘤的精准放射治疗以及辐照诱变育种方面的诸多贡献。报告多位一体融合了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既有理论高度,又有现实针对性。 

  3月29日,兰州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李雄鹰在陇东学院,为青少年和家长带来了一场关于科技创新与心理健康的深刻对话。作为一位长期致力于青少年科技创新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李雄鹰教授深知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在这个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时代,青少年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科学知识,更需要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李雄鹰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青少年是科技创新的后备军,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能做的就是守护好他们的心理健康,让他们成为优秀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当天,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三级职员何林在北师大庆阳实验学校作《学习“两弹一星”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的主题报告。报告从国家决策、以身许国、艰苦创业和大师风范4个篇章再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高瞻远瞩,果断做出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以及“两弹一星”研制的艰辛历程和感人故事,诠释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鼓励青少年自立自强、创新超越,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坚定崇高信念,追逐科学梦想。来自北师大庆阳实验学校、庆阳一中、庆阳五中、庆阳六中、庆阳七中、陇东学院附中的800名学生现场聆听了报告。3月30日,何林又在陇东学院为参赛选手和家长作了这场报告。 

  这些讲座让中小学生丰富了科学知识、拓展了科学视野、领略了科学家精神。庆阳一中高一(2)班的学生杨艺萱说:“听了讲座,了解了很多国防科技和老一辈科学家们艰苦卓绝的奋斗史,一些零星的知识点被串了起来。”庆阳五中八年级(5)班的学生张玲月说:“讲座让我受益匪浅,老一辈科学家无私奉献、追求真理的精神将鼓舞我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挑战难题攻克难关。”北师大庆阳实验学校的科技辅导老师李琛博说:“讲座打开了孩子们了解科学社会史的窗口,对校园科学教育做了很好地延伸和补充。” 

  3月29日,“中国流动科技馆”庆阳市会展管理中心站巡展活动启动。庆化学校200名学生在开幕式刚结束就迫不及待地冲进展厅,“自己拉自己”“空中成像”“科里奥利力”等50多件(套)新奇又好玩的科普展品,让学生们兴奋不已。看看这个,动动那个。“这个蜗牛怎么跑这么快?”七八个男孩子聚集在科学游戏的机器旁,看着同学操作七嘴八舌地讨论,不时发出惊呼声。“自己拉自己”展品是使用了由多个动滑轮和定滑轮所组成的滑轮组,省力不说,还能改变力的方向。同学们在2个拉绳前排队尝试,一个小女孩把自己拉到既定位置后,回头望着同学灿烂一笑。一个小男孩在展品旁边看着文字提示给同学们讲自己为什么能将自己拉起来的原理。 

  大赛开赛前的3月24日,甘肃省科协的3辆科普大篷车冒着雨雪从兰州出发,分赴庆阳市的西峰、华池、庆城、合水等县(区),以“创新引领未来·科技成就梦想”为主题进行为期6天的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流动科技馆和科普大篷车让基层学校科普设施不足和科普资源配置不足的问题得到了改善。 

  大赛虽已落幕,但陇原大地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事业的步伐,沿着“两翼理论”指引的方向向更远、更广、更深的地方坚实迈进。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