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科普甘肃 >> 科普人物

张志远:以“核”为圆心 矢志向未来

2024-04-17 14:52 来源:甘肃科技报

  “作为一名从事基础核物理研究的科研人员,我深知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总开关’,只有甘坐‘冷板凳’,静下心来开展研究,才能弄通‘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超重核与核结构室副主任张志远说。

  α衰变是重核区原子核的一种重要衰变模式,虽然α衰变规律已经被研究了100多年,但是原子核理论依然无法完美地解释“α粒子究竟是如何在原子核中形成的”等问题。为此,张志远和团队将研究聚焦于考虑质子—中子间的相互作用对α粒子的预形成因子的影响,利用充气反冲核谱仪(SHANS)装置,在中子壳N = 126附近的轻锕系核区首次合成了目前已知最轻的铀元素的同位素214U,同时更精确测量了216,218U的α衰变性质,并发现α粒子结团效应反常增强现象。

  远离稳定线原子核的壳结构和壳演化是目前原子核物理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实验的主要负责人以及论文第一作者,张志远与团队发现了新核素220,222Np,证实Np同位素链中N=126的中子壳效应,并确定核素图上最重的质子滴线。

  目前,超重元素研究领域的核心科学目标是合成第119号或120号超重新元素,开启周期表第八周期。为了满足超重新元素合成实验的要求,作为SHANS2谱仪设计建造的主要负责人,他们设计建造了新型充气反冲核谱仪(SHANS2)。目前谱仪对反应产物的传输效率为40%~6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合成新元素奠定了技术和装置基础……

  原子核作为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量子多体系统,是核物理研究的主要对象。自从1896年,贝克勒尔发现原子核具有放射性以来,寻找新的原子核、探索原子核存在的极限就成为原子核物理的重要研究课题。虽然原子核理论预言应该至少存在7000多种原子核,但到目前,科学家发现或者合成的原子核仅有3300多种。张志远依托兰州重离子加速器(HIRFL),完善和改进了充气反冲核谱仪(SHANS)装置,发展了单原子核灵敏的探测鉴别技术,成功完成了一批缺中子重质量新核素合成实验,发现了十余种锕系新核素(204,205Ac、207Th、214,215,216U、219,220,222,223,224Np)。

  历经十余年努力,张志远及其团队在缺中子重质量新核素合成研究方向上,研究水平处于国际前列,形成了优势研究方向。基于较深厚的研究积累,张志远与团队还承担了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CAFE2)项目中新一代实验装置的建设任务,并为合成新元素奠定了技术和装置基础。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