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科普甘肃 >> 科普行动

科普融入生活 迸发强劲力量 一份来自合水的甘肃省“基层科普行动计划”报告

2024-07-12 11:19 来源:甘肃科技报

牛车坡村薛王稻庄体验田。

  记者 张云文

  科普工作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基层科普是科学普及的“最后一公里”,不仅对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营造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有着重要意义,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地方文化经济建设、提升地方治理水平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就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手段。7月4日,省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在合水县对基层科普行动项目实施单位进行督导和回访。近年来,甘肃省科协通过“以点带面、榜样示范”的方式,每年评比、筛选、表扬、奖补一批有突出贡献的、有较强区域示范作用的、辐射性强的基层科普先进集体。

  科普融入了社区居民生活场景中

  90后的高旗正在办公室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他是合水县西华池镇文化路社区党支部书记。这是一个完全城市化的标准社区,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都很完备,辖区面积2.2平方公里,现有居民楼宇25栋,学校4所,医院1个,商业门店213个,共驻共建单位38个,常住居民1460户4714人。该社区是我省2023年“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的实施单位之一。该社区构建的六级网格化管理组织体系和“八个一”工作方法,将科普活动生动地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场景中、融入到社区建设和基层治理的实践当中,吸引了辖区居民积极参与,高效完成了项目。

  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科学对人的影响,不仅存在于知识和技能层面,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重塑着人们的精神面貌,改变着人们看待问题、看待事物、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社区以增强科普服务能力为主线,以加强科普服务队伍建设为核心,深入推进“新时代新社区新生活”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和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以“一社区一品”为目标,打造了“小红象”志愿服务品牌,以“三抓”举措不断提升社区科普服务常态化、多样化、精细化水平,持续助力精神文明建设,提升科普工作水平。

  社区以5支志愿服务队伍、251名志愿者为依托,打造了“小红象”科普志愿服务品牌。由志愿者队伍定期进小区、进学校、进单位开展科普宣传活动,组织工人志愿者上门开展电器检查和用电知识科普,组织文化志愿者开展文艺演出、体育竞技、书画展览、老年健身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特色科普活动。同时,社区联合共驻共建单位的党员干部在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开展“食在清明送青团”“非遗传承粽传情”活动。通过邀请居民参与非遗制作;联合消防队、综治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部门开展消防安全知识、防范电信诈骗、健康知识宣讲和免费体检等活动。

  在积极开展不同形式科普活动的同时,社区坚持将科普氛围营造作为工作重点,不断强化科普宣传阵地建设。对辖区内宣传栏、宣传牌、LED显示屏及时更新维护,“生活小窍门”“实用小妙招”“健康知识园地”等居民喜闻乐见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普内容张贴其中,强化居民科学意识,推动科普工作深入人心,形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打造了文化路社区“科普书屋”,充实和丰富科普资源供给,通过“三进”活动为小区居民捐赠各类符合群众需求的科普图书;在党群服务中心建设了科普文化长廊,张贴了中国传统节日科普彩绘,制作了科普宣传彩页和活动物品,多形式、多层次地将“科普”精神送到居民群众手中。

  科普融入到农业转型发展实践中

  在合水县板桥白黄瓜蔬菜生产基地,矗立着硕大的一块石碑,镌刻着“板桥白黄瓜”字样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徽标,不远处还有一块“板桥黄瓜保种产业园”的浮雕墙,在午后阳光下格外醒目。板桥白黄瓜俗称“板桥白”,是合水县名优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白黄瓜这个历史悠久的本地品种,在调整产业、种植结构中得以在全县推广,在市场上颇受欢迎。

  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露地白黄瓜大量上市。老张在产业园中1个21亩的联排薄膜温室管护吊瓜、七彩圣女果、甜瓜,工作相对轻松。但他并未因此而放松警惕,而是积极把握农时,为下一个种植季做好充分的准备。他深知,农业生产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只有了解市场紧抓农时,才能确保优质高产的蔬菜适销对路。老张来自山东寿光,那里是著名的设施农业重镇。自基地建成以后,他就成了设施农业的“田保姆”,运用多年的经验为基地提供专业化的技术支持,致力于提高当地农户设施农业的管理水平。

  该基地位于合水县板桥镇锦坪村,是东西部协助的项目之一。村集体投资20万元,县蔬菜办投资513万元,51户群众入股耕地203亩,建成各类设施蔬菜大棚110座。基地有两个专业合作社,形成一个集蔬菜生产、加工、储存、销售及技术社会化服务于一体的科普示范基地。基地按照“科技兴农,科普惠农”的发展思路,致力于引导当地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增加致富渠道,当地村民逐渐走上绿色蔬菜发展之路。与此同时,当地农民的生活状况和生产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2022年,合水县板桥白黄瓜蔬菜生产基地被省科协认定为“科普基层行动计划”的实施单位。基地将设施农业作为大课堂,将科普融入到现代农业生产当中,融入到农民增收致富中。日光温室、滴灌技术、选种育苗的精耕细作取代了靠天吃饭的粗放生产,每亩地的收入从不到千元跃升至2万多元。

  过去,当地村民主要依靠种植大田小麦和玉米为生。这种种植模式以传统的耕作方式为基础,产品主要用于自给自足,由于增收非常有限,青壮劳力大多外出务工。

  设施农业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兼具的产业。基地建成后,当地农民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望而却步。基地在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中,立足优势产业,充分发挥其上联农技中心,下通周围农户的优势,以普及科学技术、引进和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示范推广新品种为主要活动内容,大力开展科技服务活动,通过示范效应,把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的技术和经验传播给种植户。随着“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的实施,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显现。种植户逐渐掌握设施农业田间管理技术,对增收致富信心日益增强,基地的运转日益规范,今年试种的七彩圣女果长势正旺,市场行情也好,地头价每斤能达到15元。现在基地年产白黄瓜、韭菜、西红柿、茄子等蔬菜300余吨,年产值200余万元,净收益60余万元,带动当地群众增收50余万元。

  科普融入农旅融合的烟火和诗意中

  “想你的风还是吹到了太白。”这个简单的路牌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诗和远方。这是属于子午岭腹地合水县太白镇的独特浪漫。10多个挽着裤管的农民在连片的稻田中劳作,和青山绿树构成了一幅绝美的江南画卷。田间的风车、稻草人、传统牌楼,相信会让每一个人在这里度过烟火与诗意并存的美好田园时光。

  太白镇镇长叶小军满怀信心地向记者描绘了太白镇的现状和发展蓝图。

  太白镇有着葫芦河流域便利的灌溉条件,是甘肃为数不多的水稻产区,也是陇东地区唯一种植水稻的乡镇。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太白镇森林覆盖率高达94%,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是县域红色康养功能区。

  太白镇充分利用北方水稻资源的稀缺性和周边子午花溪谷、陕甘红军纪念馆、红色记忆园、莲花寺水库共同打造独具特色的“青山环绕、十里画廊”风情线。以打造红色康养旅游小镇为重点,延伸拓展红色康养旅游链条,培育发展特色民宿集体经济,提升改造红色文化阵地公益设施,加快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有序推进了乡村基础设施和配套产业建设,围绕“农业、旅游、康养”三大主线,推广“稻渔共作”模式,实现了农文旅融合发展,将乡村建成了景区。采取“政府统一投种、合作社统一育秧、种植户全程管护”模式,在牛车坡、太白、安子坪、莲花寺4个村种植水稻1200余亩,打造集观光旅游、农事体验、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农旅融合示范园区,让水稻可食可观、成景成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太白镇连续8年举办的插秧节,已成为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节日期间,游客可以置身于比赛区感受熟练的插秧技艺,在体验区亲身体验插秧的乐趣,在认领区认领自己的稻田,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丰富多样的活动设置,满足了不同游客的观光需求,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游玩,推动了当地农业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

  2024年,太白镇获批“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建设项目,建成了集生态康养、科普研发、教育培训于一体的“太白镇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开启了农旅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在牛车坡村薛王稻庄体验田农旅产业基地,包村干部杨光说:“基地将利用奖补资金,开展一系列富有创新的科普活动,如科研教学、人才培训、技术引进、良品培育等,旨在培养一批专业的技术人才,将科普知识融入农业生产实践中。”目前,该基地已开展水稻种植技术培训10期,培训500人次。引进购买了新型稻种、景观稻种。与此同时,基地还尝试了“稻渔共作”新模式打造高效立体农业,在稻田中投放500斤鱼苗、虾苗、蟹苗,以期实现稻渔共生,一田双收,为当地农业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

  农旅融合发展的成功之路,并非简单的农业与旅游业的相加,而是要通过技术手段和创新思维,实现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太白镇正是以科技赋能,推动农业与旅游业的深度交融,培养专业人才,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路径,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太白镇必将在农旅融合的道路上越走越宽,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为广大游客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体验,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基层科普行动计划”经过多年实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合水县仅是豹之一斑而已。记者深切地体会到基层科普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已发生显著变化,科学普及已渗入公众的日常生活中,融入到公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嵌入乡村发展和社区建设的实践当中,大大提升了科普效能、营造了浓厚的科学氛围,科学扎根基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迸发出强劲力量。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