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科技局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亚盛集团百合组培室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位于农业产业链最上游,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今年以来,兰州市科技局聚焦兰州百合种源安全,加强种质资源保护,推动兰州百合种业科技创新,着力提升百合种业核心竞争力,引领百合产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种源安全 制定科技创新方案
市科技局牵头制定出台了《兰州百合优质种源开发关键技术“揭榜挂帅”工作方案》,从工作背景、工作目标、重点支持方向、工作方式和保障措施五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方案重点支持具备技术攻关能力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组建新型研发机构,进行兰州百合优质种源开发关键技术攻关。发布了5项技术需求榜单,涵盖兰州百合新品种选育、百合脱毒组培苗培育、原原种籽球繁育、原原种繁育、鳞片籽球种植等百合优质种源开发全流程。
兰州市积极开展兰州百合地方特色种质资源抢救性收集,留住好种子、好品种,防止品种退化。按照支持一批高层次百合种业团队,保护一批优质种质资源,培育一批优良新品种,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的良种选育目标,市科技局组织在兰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开展兰州百合种业科研攻关,强化兰州百合种业科研成果转化。
加强科研攻关 培育百合新品种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通过历年来收集和保存的兰州百合优良单株427个,建立了优良单株试管苗库。以兰州百合优良单株为亲本之一与其他品质较好的百合进行种间杂交,诱导获得了大量多倍体材料,培育了优质高产的兰州百合新品系中百1号。该研究院还建立了百合高效病毒脱除技术、高通量低成本病毒检测技术、鳞片切片高效再生组培快繁技术、试管鳞茎高效诱导技术及大田土壤移栽技术等。
甘肃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食用百合研究团队曾承担国家、省、市科研项目20多项,主要开展百合种质资源收集及创新利用、种苗脱毒快繁及优质种球生产和绿色栽培技术研究。该团队采用染色体加倍技术、杂交技术培育优质、高产的兰州百合多倍体新品种。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专家以选育的4个兰州百合优良品系、268 个优良株系、引进的137个种质资源为基础材料,联合系统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有性杂交结合倍性育种等现代生物技术,积极开展兰州百合新品种选育,为兰州百合种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此外,在市科技局宣传引导下,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兰州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兰州市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等多个科研院所专家团队均结合自身科研条件,积极开展兰州百合新品种选育。
区域协同发展 优化种植技术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百合产业发展,对兰州百合优质种源开发等提出明确要求。市政府分管领导多次就兰州百合优质种源开发关键技术“揭榜挂帅”工作召开专题会议,并到敦煌种业、亚盛集团等省属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子生产企业进行走访调研,对接兰州百合良种繁育及规模化生产事宜。
榆中县和七里河区等百合主产区,采取脱毒组培苗培育、鳞片扦插、鳞片包埋多种方式,多措并举、因地制宜支持百合种业发展,力争实现百合良种的有效供给。榆中县积极扶持甘肃康源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榆中裕登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发展百合种业产业。依托县农技中心种质资源优势,在三角城乡、金崖镇等地建成脱毒种子繁育及鳞片包埋快繁基地;在和平镇等南部山区,建成百合种球复壮提纯基地;广泛收集兰州百合优良单株和优异类型,建成甘肃省最大的百合品种种质资源库,引进食用百合品系,挽救和保护兰州百合优良品系,实现百合种质资源收集。
围绕“提高兰州百合种球质量,开发百合种业‘芯片’”的关键目标,兰州市开展了大田试种及新品种保护登记,实现新品种选育;通过结合热处理及抗病毒剂的合理组配,进一步优化兰州百合试管苗快繁材料和方法的相关参数,实现百合组培脱毒技术优化。
七里河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百合专家在西果园镇堡子村建立兰州百合茎尖脱毒繁殖试验区,指导兰州欣海天然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七里河区明旺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企业开展兰州百合标准化种植及种球繁育试验。通过这些措施,力促兰州百合种业实现从种质资源保护到规模化生产的全面提升。(记者 华静 通讯员 郑泽群 文/图)
- 2024-07-15我国科研团队在交流电合成化学领域取得新突破
- 2024-07-15今天入伏,“三伏”为啥有时30天有时40天?
- 2024-07-08科学家成功解码“材料基因组”
- 2024-07-05这些有趣的人形机器人争相登场,它们离实际应用有多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