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散文创作中“科普四性”的重要性
聂中民
科普散文作为科普文学作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其科学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激发其对于科学研究的兴趣,并加强对科学技术的理解。通过审读历届甘肃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中科普散文佳作,拓宽了个体阅读的科学视野。诸如《甘肃科技报》在益智教育版面开设小作家专栏,用传统科普传播+互联网方式,着力提升了公众对科学传播的广度和深度的理解,极大地推动了我省优秀科普作品“引进来”和“走出去”,进一步繁荣了我省科普文艺事业发展。
科普散文是文学和科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文体。因此,科普散文融合了文学作品与科学小品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写作风格。
科学性是科普文章最基本的特性,确保了公众获得的信息是可靠的、科学的。而科普散文的文学性使得作品更具吸引力和可读性,引人入胜的叙述和生动的描写有助于读者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我国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先生认为,科普创作是通过文艺形式普及科学。他曾说,科学文艺是科学与文学结合的产物,它从文学中吸取文艺性,从科学作品中吸取科学性,融二者为一体。因而,科学性与文学性是优质科普散文最主要的两个功能。然而,早在2007年,郭建中先生就对科普作品的特点进行了归纳,除科学性与文学性外,他还提出了趣味性和通俗性这两个特点。基于此,他认为科普文章的趣味性是通过生动灵活的方式呈现科学知识,使读者保持好奇心和兴趣。通俗性可以确保科普文章能够被广大读者轻松理解,有助于打破科学领域的专业壁垒,推动科学知识普及。
那么,什么样的科普散文是上乘之作呢。笔者认为,科普散文要具备科学性、文学性、趣味性、通俗性。
科普作品的“四性”之中,首要为科学性,它是科普文学创作的底线。在科普散文创作中,只有满足科学性和文学性要求,科普散文的创作可以说是成功了一半。科普作品在传递科学知识和概念时,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准确性和可信度,既要避免夸大科学发现,过度渲染,又要防止使用误导性解释,应以客观的方式呈现科学事实。
文学性是科普创作的灵魂。一篇优质的科普散文,不仅要文字优美,写得有美感、还要有蒜杵上添盐的味道。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科普散文通篇都要使用专业术语,使得文章语言毫无魅力可言。科普散文创作中,我们要在保证科学性的基础上,多采用文学性词汇与修辞手法来引起读者的审美快感,最终目的是让公众身心愉悦地进行科学传播。
趣味性是科普创作的基本要求。从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点出发,创作者要运用儿童的思维和语言来展现妙趣横生的科学故事。因此,我们在科普散文创作中要采用适度的幽默和轻松的语气来增加趣味性,使科学内容更加平易近人。当然,我们作为创作者,除了采用文艺的手段加强趣味性拓展,更要在科普散文写作和编辑时着意于科学本身的趣味,让读者感受到科学本身自有的魅力,最好能将科学知识融入引人入胜的故事中,从而使读者沉浸其中。
通俗性是科普创作的基础。无论科普书籍,还是科普文章,贵在一个“普”字,我们要以“白话讲行话”的方式进行创作,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和效用。科普散文在语言表述上,我们通常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语法和词语,涉及专业术语和抽象概念时,创作者要做出清晰易懂的解释,以确读者能够理解复杂的科学概念。
科学性、文学性、趣味性和通俗性是科普散文创作中四个不可或缺的元素,在进行科普散文创作时,我们要把科普类文本的四大特性进行综合考虑,利用拟人、比喻等多样的修辞手法,以增强科学知识对读者的吸引力。优质的科普散文作品创作者须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文学修养、创造力与跨文化理解能力,换言之,需要具备全方位的综合素养。
总之,科普文章的科学性是确保科学信息传播准确和可靠的关键步骤,文学性、趣味性和通俗性是科普文章好读的主要要素。写作中创作者通过采取对科学四性的把握,可以提高科普散文的质量,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科学知识,以建立读者对科普散文的信任和好感。(本文为2021年度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新媒体时代中国科普文学供给体系研究”(2021YB062)成果。)
- 2024-08-01适合量子技术应用的特种光纤问世
- 2024-07-23兰州市科技局积极推动多项合作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 2024-07-19我国科研团队研发出太阳能动力微型无人机
- 2024-07-17不想被空调“背刺”,买空调前除了看匹数,还要留心这个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