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科普甘肃 >> 应急科普

对“刷脸”技术要早干预、严监管

2024-08-26 11:32 来源:甘肃科技报

  购物时“刷脸”支付、用手机时“刷脸”解锁、进小区时“刷脸”开门、坐高铁时“刷脸”进站……越来越多的事情可以“刷脸”。近日,《人脸识别应用公众调研报告(2020)》发布。有九成以上的受访者都使用过人脸识别,“刷脸支付”最为普及。有六成受访者认为人脸识别技术有滥用趋势,还有三成受访者表示,已经因为人脸信息泄露、滥用而遭受到隐私或财产损失。

  时下,“刷脸”技术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应用,且呈现加速度的发展趋势,表明“刷脸”技术进入全面普及阶段。广大民众已经在日常使用过程中,主动或被动将人脸信息数据交给了商家、机构,却未能掌握人脸信息的主导权,造成权益不对等,加之监管不严、执法不力,给人脸信息泄露、滥用留下可乘之机。

  此前,在一些高技术领域,法律和监管往往非常滞后,导致低端技术的发展、应用难以把控,出了事才介入,以至于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对于人脸识别这种正在飞速发展、影响巨大的技术,监管不能太过滞后,应采取同步关注、跟踪调查、即时监督的策略,将人脸识别技术开发、商业应用、数据存管、信息处理等环节,均纳入监管序列,以防出现技术失控、滥用的恶劣局面。

  目前,在立法层面上,我国已经采取了一些行动。比如网络安全法明确将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纳入个人信息范围。我国民法典规定,收集、处理自然人个人信息的,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提出,在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应当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并设置显著的提示标识。所收集的个人图像、个人身份特征信息只能用于维护公共安全的目的,不得公开或者向他人提供。

  由此可见,人脸识别技术不能盲目发展和使用,应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并将个人信息保护放在首要位置上,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确保人脸信息不被泄露、倒卖、非法利用。监管部门应以法律为武器,对违法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形成震慑力,及早遏制非法买卖、盗用人脸信息数据的犯罪行为,以达到防微杜渐的效果。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