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孔军:把“小杂粮”做出“大文章”
记者 张云文
董孔军多年以来致力于糜子谷子资源创新和品种改良,先后选育出糜子谷子新品种19个,在小杂粮品种产量和品质提升方面业绩突出,成果惠及省内外30多个县的农民,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家庭养殖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董孔军工作踏实,作风严谨,善于钻研,勇于创新,通过构建谷子糜子抗旱种质鉴定技术体系,提高了种质资源鉴定精准性;采用常规育种并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法选育新品种,提高了谷子糜子品种繁育效率和水平。其科研团队选育的陇谷10号是我国第一个高蛋白谷子(籽粒蛋白质含量高达18.84%)品种,也是我省第一个通过国家鉴定的谷子新品种;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培育出我省第一个抗除草剂谷子新品种陇谷11号,解决了谷子除草间苗的技术难题,促进了谷田的耕作制度改进;陇谷029、陇谷032米色纯正、米质优良,是国家二级优质米品种,育成的谷子新品种陇谷23号被评为国家一级优质米品种。选育的糜子品种陇糜9号平均亩产209.9千克,较对照增产6.51%,适口性好;陇糜10号平均亩产261.68千克,较对照增产9.3%,适种范围广;近年选育的糜子品种陇糜17号、陇糜18号、陇糜19号平均亩产均在236千克以上。这些品种蒸煮品质优良、米色黄亮、米饭松软、糜面糕点香甜、口感较好,是适宜加工的糜子新品种,均被评为优质黄米品种。董孔军育成的陇谷、陇糜系列小杂粮品种在省内外累计示范推广2141.34万亩,新增粮食4.87亿万千克,新增饲草4.54亿万千克,新增产值14.16亿万元;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30余次,培训、指导乡镇、企业、专业合作社技术人员和农民8000余人次,受到糜谷种植户、专业合作社及企业的广泛好评。
董孔军的研究成果丰富了杂粮科研的理论基础,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认可和高度评价。
董孔军在谷子、糜子品种资源抗旱研究方面进行了深入探求,提出了对应的抗旱指标和评价方法,制定了国内第一个糜子抗旱性鉴定评价标准,为糜子抗旱性鉴定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构建的RIL群体,建立谷子的高密度遗传图谱;定位了单株草重、单株粒重、单株穗重、千粒重等产量相关性状的QTLs,标记应用与粒重辅助选择提高了育种的预见性和效率。董孔军通过研究谷子、糜子地膜覆盖栽培模式的水、温效应,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研发可调式小粒作物穴播机,实现了旱地农机农艺结合、精量播种轻简栽培,提升了谷子、糜子生产水平。
董孔军积极投身科技扶贫,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为精准脱贫和小杂粮产业化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产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给技术可以帮脱贫地区解决生产难题,扶产业则能让成效更长久。董孔军通过开展专项调研、技术咨询、技术培训、产业服务等工作,把产业技术示范和乡村振兴相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效。
会宁县老君镇文岔村地处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干旱和贫困长期困扰着当地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董孔军带领团队通过积极协调、联络建立小杂粮科技帮扶产业园,由试验站团队提供技术指导,提供新品种、新机具和新技术,专业合作社以订单形式种植和收购,探索出了“农户+合作社+基地+科研单位”的脱贫模式。文岔村的贫困面从2013年的61.79%下降到2019年的0.54%,实现整村脱贫。
近年来,他积极投身“立足本地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针对我省谷子等小杂粮种植中存在的优质品种缺乏、种植技术粗放、机械化程度不高等问题,通过技术研发,集成基于优质品种,精量播种、机械收获等机械化生产技术,留膜免耕、地膜覆盖穴播的山旱地谷子“品种+地膜覆盖”机械化种植模式,实现谷子生产作业从粗放到精准、从费时费工到节本增效的转变,有效提高机械化使用率,节本增效作用显著,为当地小杂粮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力量,助推乡村振兴。
- 2024-08-30财经聚焦|融合·价值·算力——解析2024数博会的三个热词
- 2024-08-30新华视点|数字人带货,能带火吗?
- 2024-08-23人社部发布19个新职业、28个新工种
- 2024-08-09兰州市农研中心百合科研团队田间地头潜心研发助力百合产业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