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石化工业的“眼睛”——记著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分析化学家陆婉珍
她有一双“慧眼”,总能敏锐捕捉到科学前沿动态,是我国石油分析技术、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领路人;她的眼睛也很“犀利”,总能一眼看穿谁在偷懒,对待每一个科研问题都很严肃。
她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现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石科院)总工程师陆婉珍。
今年,是陆婉珍诞辰100周年。
对不少学生来说,陆婉珍老师的教诲仍在耳边飘荡:“决定了的事就不要再犹豫,大胆去做,方法总比困难多。”
“回到祖国,心里才踏实”
1955年,陆婉珍和丈夫闵恩泽从美国旧金山乘坐“威尔逊总统号”邮轮,几经辗转,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那一刻,陆婉珍期盼了整整8年。
1947年,怀揣着对科学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憧憬,陆婉珍踏上赴美留学的旅程。她先后在伊利诺伊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和西北大学深造,攻读化学工程与分析化学专业。
“我们当时去美国就是为了学知识、学技术,没想过要留在那儿,跟我们一起赴美的许多同学也都是这样想的。”这份对国家的眷恋早已深埋在陆婉珍心底。
1924年9月,陆婉珍出生于天津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陆绍云是我国纺织技术与管理专家。父亲在家里搭建了一个小型实验室,年幼的陆婉珍第一次在那里用显微镜观察到纤维结构,也学会了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20世纪30年代,陆婉珍进入重庆南开中学学习,深受严谨的学术风气和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感染。1942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庆中央大学化工系,接触到学术领域最前沿的课题,也使其用科学改变世界、报效国家的初心越发坚定。
大学毕业一年后,23岁的陆婉珍决定赴美留学。尽管在美国工作待遇优渥,但在她心里,祖国是永远的牵挂。
“作为一名中国知识分子,我们要求的不应仅仅是物质财富,传统的文化环境、民族的精神品质,都是我们必需的。”陆婉珍说,“我们从没想过不回来,这里没有该不该的问题,就像人每天都得回家一样,回到祖国,心里才踏实。”
1955年,在中国政府的帮助和自身努力下,陆婉珍和闵恩泽取道香港,再次踏上祖国的土地。
“陆总的‘眼睛’真厉害!”
回国后,陆婉珍被分配到石油工业部石油科学研究院(石科院前身),担任油品分析研究组课题负责人。
要想做好石油开发和炼制工业的分析工作,必须要有高效分离组分的仪器和方法。但当时我国石油工业刚刚起步,缺人、缺设备、缺技术。该怎样入手?陆婉珍深思良久。
上世纪50年代后期,陆婉珍将目光投向了在工业发达国家刚出现的色谱技术。短短几年内,她不仅引进了许多先进的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和核磁共振等分析仪器和技术,还主持建成了门类较为齐全、人员配套的石油分析研究室,搭建起较为完整的油品分析技术平台,大大提高了我国石油产品的检测效率和精度。
上世纪60年代初,陆婉珍主持我国首套自行设计的催化重整工业装置在大庆炼油厂的试车工作。尽管多项产品指标均符合要求,但二甲苯却总不达标。观察许久后,陆婉珍让技术人员用新安装的气相色谱仪重新做成分分离。拿到气相色谱图后,她很快发现问题所在——产品中混有汽油,肯定是生产装置有潜在漏点。
生产人员对此结论将信将疑,没想到仔细查找后,竟真的找到了漏油部位。很快,陆婉珍的名气传遍了大庆炼油厂。一提到她,人人都要赞叹一句:“陆总的‘眼睛’真厉害!”
正是凭借着一双“慧眼”,陆婉珍创造了石化工业的一座座里程碑。1980年,她带领科研人员在我国首次开发出弹性石英毛细管色谱柱;1985年,她组织汇编了8册《中国原油的评价》,基本形成一套完整的原油评价体系,填补了我国在原油评价领域的空白。
古稀之年再出发
上世纪90年代,古稀之年的陆婉珍并未停下脚步。她将研究重点转向国际上飞速发展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
近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高效、非破坏性的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化工、医药等多个领域。尽管该技术当时并不被看好,但凭借对油品的认识和对光谱结合统计学理论的掌握,陆婉珍对这一技术的广阔前景充满信心。于是,她决定开发出适用于不同类型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
1994年,陆婉珍组建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研发团队。经过深思熟虑,她没有采用国外较为成熟的近红外光谱仪器,而是结合国情选择了固定光路结合电荷耦合元件检测仪的研制方案。通过产学研结合,她带领研发团队完成了该技术必备的硬件、软件及油品分析模型的研究和商品化。
此外,陆婉珍还领导创立了石科院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团队,建成了包括原油在内的油品近红外模型数据库,优化了光谱数据处理算法,让近红外光谱技术能更准确地识别和量化石油成分。
作为我国近红外光谱学科的带头人,陆婉珍用实际行动将广大近红外科技工作者团结在一起。在她的倡议组织下,2006年,我国成功召开了第一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2009年,我国近红外光谱学术团体——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成立。
2014年,陆婉珍和闵恩泽又捐出100万元设立“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促进和推动我国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播撒希望的火种
在石科院,陆婉珍是出了名的爱才惜才。她一生先后培养了26位硕士、20位博士和5位博士后,带出了能战斗、敢攀登的科研团队。
“队伍建设是百年大计。我一向认为,对于我们这些岁数较大的科技工作者,培养高素质研究人员是最重要的事。搞科研工作,组织五六个人和我一起干比我一个人干强,带领一支技术强、素质好的队伍,比自己出成果、写论文更重要。”陆婉珍说。
1986年,陆婉珍查出肾癌。她从容淡定,积极配合医疗,从未耽误工作进度。2001年,陆婉珍又查出肺癌。她依旧处之泰然,半年治疗后又一次战胜了病魔。
疾病没有阻挡住陆婉珍前行的脚步,反而让她更清楚地认识到身上的重担。
“在队伍建设上、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我感觉还有许多事想做、要做。当然,我年纪大了,动过大手术,身体不大行了,可我要尽最后的努力在队伍建设上多做些工作。”陆婉珍常常感叹,“这样,即使我不在了,但队伍还在,同志们还可以卓有成效地为石化科技事业和国家建设服务。”
陆婉珍的学生、石科院教授彭朴回忆,陆婉珍非常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了我的论文,工作繁忙的她和我一起坐火车赴抚顺一、二、三厂取样,帮助我提前半年完成了汽油组成和辛烷值的测试、数据处理和论文撰写。在她的推荐下,我还参加了半年英语口语学习,为进一步深造创造条件。”
2015年11月17日凌晨2时,陆婉珍在家中平静地走了。在很多石化人心里,陆婉珍满怀慈爱的“慧眼”仍在引领着他们前行。
据《中国科学报》
人物小传
陆婉珍(1924年9月29日~2015年11月17日)原籍上海,分析化学家。1924年出生于天津,1946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工系。1949年获美国伊利诺大学硕士学位。1951年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学位。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任石油部石油炼制研究所分析组组长,中国石油化工集团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分析室主任、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长期从事分析化学及石油化学的研究工作。主持系统评价了中国原油资源,并出版了《中国原油的评价》,为原油合理加工提供了科学依据。多次参加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如大庆喷气燃料的烧蚀作用机理等。指导建立了从天然气到渣油的整套组成分析方法。其中开发弹性石英毛细管色谱柱,并研究成功新型填充毛细管色谱法快速分析炼厂气及新型多孔层毛细管色谱法分析汽油中不同碳数的烃组成等成果有所创新。1995年以来致力于近红外光谱仪的研制及应用。
- 2024-11-08文物鉴定用上了量子技术
- 2024-11-08甘肃省通讯行业数字适老服务温情推进
- 2024-11-08甘肃省22个项目获“中国好技术”称号
- 2024-11-06小型模块化核反应堆是AI的“能源救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