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省情 >> 艺术

甘肃新晋“国字号”非遗传承故事系列报道之五 民勤曲子传五省 岷县当归馈众生

21-07-29 17:15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编辑:马瑞芝

  原标题:甘肃新晋“国字号”非遗传承故事系列报道之五

  民勤曲子传五省 岷县当归馈众生

  民勤曲子

  岷县当归

  中国甘肃网7月29日讯 据兰州日报报道记者 李 超 图由省文旅厅提供)日前,国务院正式批准了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及扩展项目名录,其中,我省共有兰州牛肉面制作技艺、临潭万人拔河、甘南锅庄等15个项目入选,至此我省国家级非遗项目达到了83个。近日,记者通过省文旅厅非遗处,专门探寻了这些新晋“国字号”非遗项目背后的传承故事。

  民勤曲子戏:

  西北地方戏曲的“活化石”

  民勤是陇上有名的“文化之乡”,有“人在长城之外,文居诸夏之先”的美誉,因“俗朴风淳,人民勤劳”而得名。民勤古称镇番,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要塞,南来的马帮,北上的驼队,酿造了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民勤曲子戏是民勤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是以民勤方言为主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是河西走廊上一颗汇聚了东、西、南、北文化的耀眼明珠。

  民勤曲子戏的形成与甘肃境内其他地方曲子戏有所不同,《中国戏曲志·甘肃卷》载:“民勤曲子戏虽称曲子戏,与甘肃东部、南部以及敦煌一带流行的曲子戏,实非一脉。”民勤曲子戏独具特色,遗产丰富,因其独特的艺术特质而被戏曲专家赞誉为“兼具北风南韵,流传西北五省”“融北方小曲的苍凉刚健与南方小曲的柔美俏丽于一身”,是集民间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等诸多元素于一身的综合戏曲艺术,是中国西北地方戏曲的“活化石”。

  最初的表现形式,是由当地民间艺人以坐唱形式表演的小曲,起源于明初,形成于明代中叶,兴盛于清代和民国时期。据载,自清中叶起,民勤小曲即流传于内蒙古临河、磴口、阿拉善左、右旗及新疆等地。民勤小曲源于当地和从内蒙流传而来的民歌“西调”、二人台、后又与江、浙、山、陕移民的俚曲小调相融合,在清之前期已形成。据《镇番遗事历鉴》载,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二分沟胡兆庠是年创戏社,领五徒游艺湖坝”。清同治间,民勤小曲进入兴盛时期,职业性小曲戏班“容尤堂”,曾“游艺于口外(今新疆一带),凡历三年乃归。”

  新中国成立后,民勤曲子戏在民勤及西北地区广泛传承演唱。1956年,甘肃省举办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汇演时,民勤曲子戏《双放牛》赴兰州演出。20世纪80年代,全县到处演唱曲子戏,一时盛况空前。2008年,民勤曲子戏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黄河戏话·陇上行歌》中播出。

  经过600多年的传承演唱,民勤曲子戏已形成了其他戏曲不可替代的鲜明独特的艺术特质,其曲调丰富,优美动听,道白多用民勤方言,诙谐通俗,亲切感人,表演带有地蹦子社火特色,男角唱时蹦蹦跳跳,女角唱时摇摇摆摆,善用扇子、手帕等小道具做戏,故人又称“地蹦子”。民勤曲子戏的角色行当最初仅有小生、小旦、小丑,时称“三小戏”,于清未发展为生、旦、净、丑等行当俱全。

  演出服装多因陋就简,以生活服装代用,但也有一定的规制:男角着长袍,外罩红或蓝色短大襟棉袄,腰围裙带,头戴“凉壳”或“缨帽”;官宦披各色绣袍,戴官帽;小生于白上衣之上套黑色或蓝色背心;老旦围裙,套青袄,梳刘海;正旦着红或绿大襟袄,下着花裙,头梳髻,别簪,富贵者插各色花,带昭君裙,两翼插蝶翅白纸花;小旦一如正旦,惟脑后垂大辫。凡男角常执扇着帕,女角如之,两手执着与男角相反。

  唱腔由调、腔和小调三部分组成。“调”有甜、苦音之分,有二曲调、四曲调等八种,“腔”有硬、软音之分,有三腔、慢腔等十二种,俗称“八调十二腔”。唱腔属曲牌联腔体,曲调丰富,有100多种曲牌。唱腔优美动听,道白唱词使用民勤方言,诙谐通俗,亲切感人。演唱一般均用本嗓(即真嗓),独特之处是有些唱腔的结尾或中间部分采用“接声”(即帮腔)的处理方式,可达到特殊的演唱效果。

  民勤曲子戏的剧目丰富独特,知道戏名的有460多种,先后记录到的有上百种,其中《二瓜子吆车》等多种属独有剧目。现藏于甘肃省图书馆的民国时期潘富堂手抄本,已修复的40多种中,很大一部分为民勤曲子戏独有的剧目。民勤曲子戏的内容多以惩恶扬善、规劝孝道为主,寓教于乐、寓理于情,既诠释历史、反映现实和民俗风情,又传播社会经验、讲述人生哲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价值趋向,生动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

  民勤曲子戏演出不择场地,街头巷尾、田间院落,都是舞台,男女老少,皆是演员。在给人以精神享受的同时,陶冶情操,布德教化,启人心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起到了很好的崇德向善、成风化俗,净化心灵、教化社会的功用。

  岷县当归加工:

  溶入人民生活 体现民众智慧

  岷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麓与陇中黄土高原及陇南山地的接壤区,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由北向南从温凉半湿润气候向寒冷湿润气候过渡,独特的地理环境具备了生产优质当归的自然条件,素有“中国当归之乡”的美誉。

  “中国当归甲天下,岷县当归甲中华。”岷县当归以种植面积最大、品质最优,畅销国内,驰名海外。中医用药讲究道地药材,所以处方常写“岷归”,而岷县古称“秦州”,所以中医处方又有“秦归”之名。

  岷县当归有1500多年的种植历史和1700多年的药用历史。为何取名叫当归呢?当归,当归,“应当归来”的意思,正如唐诗所云:“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又不归。”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姜维的母亲思念儿子,便给姜维寄去当归,以示盼子速归的急切心情。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还从当归具有调经种子的药效出发,说明当归命名的由来,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古人娶妻为嗣续也,当归调血,为女人的要药,有思夫之意,故有‘当归之名’。”

  岷县当归育苗地选在海拔2300米—2800米的阴坡,地势为保水不积水的阴坡地、坑洼地、小盆地或阴凉湿润、肥沃的生荒地。当归栽培周期为三年,全部生长期为700余天。第一年生荒地育苗,秋季起苗后冷贮过冬,第二年以种苗移栽成药,若需留种则继续在田间越冬,第三年开花结实。当归种植株的标准:一是品种纯正,生长健壮;二是植株叶色深绿,叶柄、茎秆淡紫色;三是周围环境无污染。每年霜降以后,岷县药农开始采挖当归。

  岷县当归加工工艺较为复杂,可以说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岷县人民积累的这套当归生产加工技艺,已经深深地溶入岷县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将挖出的当归根剔除病根,剥去残留叶柄,置通风室或屋檐下阴晾,待根部柔软后,按规格大小扎成小把进行加工。方法是:选干燥通风的室内或特设的熏棚,内设130厘米×170厘米的木架,上铺竹帘,把当归堆放在上面,平放3层,上再立放1层,厚30厘米到50厘米;也可以扎成小把,装入长方形竹筐内,然后将竹筐整齐摆放在木架上,以便于上棚翻动和下棚操作。

  然后用湿树枝或湿草料作燃料,并用水洒湿,生火燃烧冒出烟雾熏当归,使当归根上色。需要强调的是,在熏当归的过程中最忌明火。约数天后,待根部表面呈金黄色或褐色时,再换用煤火或柴火烘干,室内温度控制在35℃以上,70℃以下,经8天至20天全部干度达70%—80%时,即可停火,待其自干。当归加工不宜阴干,阴干的当归质地轻、皮肉呈青色,也不宜用太阳晒干和用土坑焙或大火烧烤,否则易枯硬,皮色变红,失去油润性,降低质量。熏制是个漫长的过程,一直要持续到次年正月。

  可见,当归种植加工,是岷县城乡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的一项劳作活动,其传承有集体传承的特点。从晾晒、堆垛、扎把、梳捋、搭架、熏制,这些加工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操作要领,无不都体现着民众的智慧。作为岷县最主要的经济作物,当归种植面积达10万亩,如今,甘肃当归研究院作为保护单位,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对传统加工技艺进行保护和研究,参与了甘肃省中药材产地生产加工标准的《当归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让古老的岷县当归加工技艺得到保护和更加科学的存续。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小康圆梦·看甘肃】崇信:古村古树古民居 乡村旅游显生机 【小康圆梦·看甘肃】崇信:古村古树古民居 乡村旅游显生机
  • 2021中国·兰州(榆中)高原夏菜新品博览会开幕 2021中国·兰州(榆中)高原夏菜新品博览会开幕
  • 兰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共驻共建活动 兰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共驻共建活动
  • 图解|守护“绿如意” 尹弘强调了这些! 图解|守护“绿如意” 尹弘强调了这些!
  • 图解|守护“绿如意” 尹弘强调了这些! 图解|守护“绿如意” 尹弘强调了这些!
  • 白草坡神秘玉人,揭示3000年前镇抚陇东的一方诸侯 白草坡神秘玉人,揭示3000年前镇抚陇东的一方诸侯
  • 【红色故事】“铁流后卫”鏖战华家岭 【红色故事】“铁流后卫”鏖战华家岭
  • 红色的种子 红色的种子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临泽:学史力行办实事 优化服务惠民生
2   漳县:农业人才下基层 科技服务进万家
3   【小康圆梦·看甘肃】会宁:建设高标准
4   【小康圆梦·看甘肃】瓜州:机声隆隆唱
5   【小康圆梦·看甘肃】高台胭脂堡村:镇
6   临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助力生态工业
7   【小康圆梦·看甘肃】庄浪:打造蔬菜特
8   康县:学党史办实事做群众的“贴心人”
9   临泽新华镇:农事“钟点工”成了香饽饽
10   【小康圆梦·看甘肃】漳县:西兰花开出
11   【小康圆梦·看甘肃】民乐:千亩高原夏
12   【小康圆梦·看甘肃】崇信:古村古树古
13   金塔:为产业兴旺插上“金融翅膀”
14   【小康圆梦·看甘肃】西和:八盘梨成为
15   民乐:持续推动通道物流产业快速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