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省情 >> 民俗

黄米馍馍里的幸福年味

23-01-29 21:54 来源:陇东报 编辑:余守萱

  原标题:黄米馍馍里的幸福年味

  本报记者 封康康

  黄米馍馍是华池县的特色小吃之一,色泽金黄、口味香甜,备受人们喜欢,但制作工艺却很复杂。春节期间,记者走进华池县黄米馍馍非遗传承人赵树霞家,一起体验制作黄米馍馍的过程,品味阖家团圆的幸福年味。

  沿着一条新修的柏油马路,记者来到位于乔河乡虎洼村的赵树霞家中,她正和三女儿在厨房里忙着烧火、揉面、蒸馍,厨房里热气腾腾。一会儿工夫,黄米馍馍出锅了,厨房里弥漫着特有的香气,蒸笼上的黄米馍馍一个个都咧开 “嘴”笑了。赵树霞笑着说:“这馍馍一定要蒸得裂开口子才好吃,而且馍馍‘笑’了,显得特别有喜气。”

  赵树霞告诉记者,黄米馍馍好吃难做,一个馍馍要经过大大小小9道工序,耗时3天。第一天晚上,赵树霞要把当年新产的黄米用沸水浇烫,浸泡一夜;到第二天太阳出来,把从清水中捞出沥干的黄米,放在石磨上磨成黄米粉,然后用开水将米粉边烫边搅至硬面团,放在热炕上,包好被子发酵一夜;到第三天一大早,在发好的面团里加入“老酵头”,再发酵四五个小时才能揉面蒸馍馍。

  在缺衣少食的年代里,黄米馍馍曾是华池群众的主食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黄米馍馍虽然已经淡出了群众的餐桌,但其美味仍留在大家的记忆中,赵树霞和丈夫苏玉红发现了这其中的商机。1999年,赵树霞从自己的母亲手里学得了做黄米馍馍的技艺,并仔细研究,将其从自家餐桌搬到了县城市场进行售卖,至今已有20余年。夫妻二人用一个个黄米馍馍换来的钱抚养了5个儿女长大成人,其中两个孩子考上了大学,有了很好的事业。“从我记事开始,父母就在做黄米馍馍,基本都是人工活儿,很辛苦。”赵树霞的儿子苏鹏回忆说,小时候他和四姐时常帮忙粉米、炒米。去年,大姐为父母买了一台和面机,他们才能稍微轻松一点。

  口味和品质一直是赵树霞心中的坚守。虽然她可以选择用机器来代替手工劳作,但她一直坚信传统手工做出的黄米馍馍口味更好,在她家至今还保留着毛驴拉磨磨米的劳动方式。平常赵树霞夫妻每天大约能做200个馍馍,每个卖2.5元,春节订单激增,每天要做1000个左右,一天就能收入2000多元。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