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快看】农业专家马忠明:中国最大玉米制种基地亟待科技“呵护”
原标题:(两会声音)农业专家马忠明:中国最大玉米制种基地亟待科技“呵护”
中新社北京2月28日电 (记者 冯志军)在全球粮食不安全形势持续加剧背景下,西北内陆著名的“河西粮仓”如何呵护好中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马忠明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需要持续增加科技投入实现“扬长避短”,构建中国“南繁北扩”玉米种业大格局。
目前,中国玉米播种面积约3亿亩,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玉米在中国是仅次于稻、麦的主要粮食。甘肃河西走廊玉米年制种面积稳定在150万亩左右,产种5.5亿公斤,分别占中国玉米制种面积和总产量的55%和60%。
马忠明介绍说,目前世界排名前十位的6家种业企业和中国国内21家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在甘肃张掖市建立制种基地,总产值达46.5亿元人民币。130多家中国玉米制种企业,已在当地建成大型玉米种子加工中心140多个。“张掖玉米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目前中国唯一的玉米种子区域公用品牌。
“通过多年发展,河西走廊形成了多类型制种产业模式,培养了一批规范制种的农民专家,奠定了玉米制种业发展的良好基础。”马忠明坦言,进一步提升玉米种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还面临诸多挑战,如:农田基础设施落后,建设标准低,潜在风险大;产业链较短,农户收益低;机械化作业率低,效率不高;创新平台建设严重滞后,研发力量不足,育种技术落后等。
马忠明举例说,近50%的玉米制种基地尚未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已改造基地也存在水肥一体化设施配套不齐全等劣势。同时,局部地区连作长达30多年,玉米制种病虫害种类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18种增加到目前73种。大部分制种企业和基地以代繁种子为主,繁育玉米种子及其加工等效益基本在外,农户收益十分有限。
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历史悠久,是中国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经济作物集中产区。由于有祁连山冰雪融水,在山麓地带形成许多绿洲,这些绿洲彼此相连,加之光照充足、干燥少雨、昼夜温差大等气候优势,被誉为“种子繁育的黄金走廊”。
马忠明建议,国家启动甘肃国家玉米制种基地二期建设工程,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节水设施,提升耕地质量。在张掖、酒泉两市建立国家级高标准种子繁育基地和种业产业园,建立标准化核心制种基地、精品种子扩繁高地和智慧制种示范基地。建设国家玉米种子集散地,做强玉米种子产业链,实现全产业链增值增效。
“组建河西走廊国家种业研发机构及平台”是加快河西走廊玉米种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压轴戏”。马忠明表示,未来通过成立国家种子繁育研发中心、国家玉米种业创新联盟,稳定支持种业人才及团队建设,设立适水高产高效重大专项等举措,可以集中力量解决藏粮于种、藏粮于地、藏粮于水的关键技术与产品。(完)
- 2023-02-28【小陇微课堂·28期】“传统农人”到“新农人”的华丽变身!
- 2023-02-28甘肃名将李雪将出征2023年射击世界杯
- 2023-02-28郭万刚荣获“林业英雄”称号
- 2023-02-28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纱灯传承人张振祥:传承技艺 把“灯”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