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现代工业建设的第一次高潮
李赟
甘肃地处祖国大西北,省会兰州是西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也是西北重要的交通枢纽。“一五”“二五”时期,国家在甘肃大规模布局建设了以苏联援建项目为主的一批大型工业骨干项目,与之相适应,甘肃地方工业加快发展,掀起了现代工业发展的第一次高潮,为推动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家布局重点工业,掀起甘肃现代工业建设高潮
1953年,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甘肃被确定为国家新的工业基地和重点建设地区之一,布局了一批大型工业项目和国防建设项目。到“二五”末,相继建成投产了兰州炼油厂、兰州化肥厂、兰州合成橡胶厂等一批重点工业企业,形成甘肃现代工业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一)以兰州为中心投资兴建重点骨干企业。“一五”时期,以兰州为中心,国家在甘肃大规模投资兴建苏联援助的“156项”中的8项现代化工业企业,加上配套项目、限额以上项目和国防军工企业共16项(包括9个民用企业、7个军工企业;兰州占12个)。8项现代化工业企业分别是:石油工业部所属兰州炼油厂,电力工业部所属兰州热电站,重工业部所属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兰州氮肥料厂、兰州合成橡胶厂,第一机械工业部所属兰州石油机械厂、兰州炼油化工设备厂,第二机械工业部所属八○五厂。配套项目兰州供排水工程(兰州自来水厂),由苏联设计并提供主要设备。限额以上工业项目永登水泥厂,由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援助建设,全套设备由该国引进。国防军工企业包括一三五厂(万里机电厂)、二四二厂(新兰仪表厂)、七八一厂(长风机器厂),核工业五○四厂、四○四厂和酒泉火箭发射场(即八一二○基地、现酒泉航天基地)。16项重点工程相继开工,迅速掀起甘肃工业建设的高潮。
(二)沿海地区企业大量迁兰强化工业基础。在国家“建设大西北”的号召下,许多东南沿海工业企业内迁。除重工业外,各地的商业、服务业、轻工业也纷纷支援兰州,加速了甘肃大规模工业建设高潮。其中上海市于1955年和1956年共有47家商业、服务业、轻工业企业迁兰,包括历史悠久、享有盛誉的信大祥绸布庄、泰昌百货店、意姆登洗染店、上海照相馆、悦宾楼餐馆、登记理发店、佛慈制药厂、美高皮鞋厂等。兰州还从上海公私合营企业中引进资金200万元,修建商场、饭店以及商业学校等。不仅填补了兰州市的空白,也为全省的商业、服务业、轻工业发展起到了示范推动作用。“一五”期间,兰州工业企业从解放初期的16个增加到126个,1957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17亿元,为新中国成立前的19倍、1952年的4.7倍。
(三)地方工业配合重点项目快速发展崛起。1953年5月19日,省委根据中央关于发展地方工业的意见,通过《关于发展甘肃地方工业的意见》,指出地方工业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大规模基建服务,要发展建筑材料业,扩建和发展煤矿业,加强矿产勘探工作,建立中小型工业,发展农村服务和供应。按照省委部署,兰州、张掖、酒泉等地陆续建起砖瓦厂、石料厂、耐火材料厂、木材加工厂和木器制造厂等,生产部分工业项目建设所需生产资料。甘肃20多个地方的国营厂矿得到改建和扩建,包括电站、农具厂、建筑材料厂、榨油厂、乳制品厂、亚麻加工厂、铁工厂和煤矿等。全省各地还积极兴办轻工企业,陆续兴建和扩建了兰州玻璃厂、日化厂、造纸厂、热水瓶厂、甘南乳品厂、天水火柴厂、徽县酒厂、安口陶瓷厂等。地方工业产值由1952年的1.8亿元增长到1957年的3亿元,增长66%。不仅保障了重点项目的落户投产,也对促进全省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工业项目建设推动“一五”计划超额完成。经过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极大地提高了我省工业企业生产能力,国民经济各部门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53年到1957年,全省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达19.4%。至1957年底,工业总产值达6.35亿元,比1952年增长了143%。各主要生产部门都超额完成了“一五”计划目标。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央所属企业的产值在全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逐年提高,由26.56%提高到51.52%。在所有制结构中,全民所有制企业产值增长了4倍多,达4.77亿元;集体所有制企业产值增长了47倍,达1.23亿元。工业内部结构也发生变化,年重工业产值达3.77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59.38%,轻工业产值达2.58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0.62%。
(五)重点项目建成投产成为甘肃工业基石。“二五”时期,兰州炼油厂、兰州化肥厂、兰州合成橡胶厂等相继建成投产。兰州炼油厂一期工程使中国原油加工能力比1957年扩大了1.4倍。在全国新增生产能力中,兰炼以30%的比例独占鳌头。兰州化肥厂投产后,结束了我国西北地区不生产化肥和甲醇的历史,实现了“零”的突破。兰州合成橡胶厂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合成橡胶的历史。兰州石油机械厂、兰州炼油化工设备厂合并投产后,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大型石油钻机。酒泉火箭发射场于1960年11月5日成功发射新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远程导弹。到1962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达到11.38亿元,重工业所占比重从1952年的8.75%增长到49.63%,全省工业的重型结构趋于稳定。
工业建设作用凸显,引领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由国家投资在甘肃建设的16项重点工业项目,是甘肃现代工业的开端,对改变甘肃乃至西北落后的工业现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一)构筑了现代工业基本框架,奠定了甘肃工业主导的经济格局。国家投资、布局的这些重点工程建设,使甘肃现代工业迅速崛起,搭建起了甘肃现代工业的基本框架,甘肃成为一个具有石油化工、电力、建材、机械制造、有色金属、国防军工等门类独特的重工业省份。同时,国家为配合重点工程建设进行的改建、扩建企业相继建成,以及新修铁路的通车,都极大地提高了我省企业生产能力,工业总产值大幅度增长,各主要生产部门都超额完成“一五”计划目标。全省经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经济结构,开始向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工业经济结构转变。
(二)充实了国民经济重要部门,填补了我国工业领域的多项空白。16项重点工业项目相继建成,多个被誉为“共和国长子”。国家现代炼油工业是以兰州炼油厂为发端。兰化合成橡胶厂是中国合成橡胶技术的基地。兰州石油化工机器厂是新中国最大的石油钻采、炼油化工设备制造企业,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大型石油钻机,开创了我国制造深井石油钻机的历史。白银有色金属公司是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有色金属联合企业。在国防工业方面,五○四厂为我国首次核试验做出贡献,四○四厂建成使我国核工业生产形成了完整的体系。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是新中国第一座导弹发射场和卫星发射基地,创造了新中国航天史上的多个第一。兰州自来水厂在国内设备最新、规模最大,有“亚洲第一水厂”之称。永登水泥厂是西北第一座现代化水泥厂,奠定了甘肃现代水泥工业的基础。所有这些形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国防现代化大格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门类。
(三)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崛起了兰州、白银、嘉峪关等工业城市。“一五”期间,兰州市被列为全国8个新建工业城市之一,大规模的工业项目和城市建设,使兰州由昔日的消费城市迅速转变为以石油、化工、电力、机械制造为主的现代化新兴工业城市,市政建设、交通运输、文教卫生、公共福利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人口迅猛增加,整个社会面貌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势。1953年兰州城镇人口287254人,乡村人口260287人;1960年城镇人口增至941656人,乡村人口316621人。大量文化素质较高的技术干部和产业工人来到兰州,带来了新的气象,提升了兰州在全国的地位和形象,形成了团结互助、尊老爱幼、奋发向上的良好社会风尚。随着重点项目建设的推进,白银、嘉峪关等工业城市拔地而起。1956年,白银市因兴建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国营银光化学材料厂而设市,成为国内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嘉峪关市也因1955年发现肃南镜铁山铁矿,伴随着酒泉钢铁公司的建设发展而兴起,成为一座新兴工业城市。
(四)培养输送了大批技术和管理人才,辐射带动了工业技术进步。在建设初期,国家选派留学生、技术干部、技术工人,到苏联的学校、厂矿对口学习。在新建项目施工过程中,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又在现场刻苦学习,从土建施工、设备安装到开工试车,学习苏联专家的先进经验,较快地掌握了先进技术。重点项目建成后,甘肃生产的能源、原材料、机械设备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国各地,所培养的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成了一批又一批新工业基地的骨干。被誉为“新中国炼油工业人才摇篮”的兰州炼油厂,1957年至1997年向全国近40个石油化工企业输送10000余名管理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兰化向全国3000多家企业事业单位输送了26000多名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西固热电厂、四○四厂、五○四厂、八○五厂及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各类人才遍布祖国各地。
借鉴工业历史经验,坚定不移走强工业路子
甘肃现代工业建设的第一次高潮,不仅奠定了甘肃现代工业的基本框架,有力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为新时代甘肃工业崛起积累了宝贵经验。
启示一:甘肃工业大发展,必须坚持工业主导地位不动摇。甘肃70多年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工业始终是支撑我省发展的主导力量。工业兴则甘肃兴,工业强则甘肃强。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把强工业作为“四强”行动之一郑重提出并大力组织实施,完全符合甘肃实际。过去,工业是甘肃的荣光,曾在全国创造了辉煌的历史。现在,工业是甘肃的脊梁,为甘肃经济发展奠定了厚重的“底盘”。未来,工业是甘肃的希望。甘肃要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首先应该是工业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要始终坚持工业主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大抓工业决心不动摇,坚定不移实施好强工业行动。按照“淘汰落后、提升传统、培育新兴”的思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推动工业经济量质齐升,重塑甘肃工业新辉煌。要以开局就是决战的决心和起步就是冲刺的魄力,广泛动员一切力量,掀起新的大办工业热潮。
启示二:甘肃工业大发展,必须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战略。甘肃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地广人稀,矿产丰富,黄河在兰州穿城而过,有承接大项目的有利条件。编制“一五”计划时,抗美援朝正在进行,重点建设项目按照中央“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来安排。在远离战争的后方建厂,是当时战略上的需要。特殊的历史背景,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矿产资源,使甘肃很快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催生了甘肃工业发展的第一次高潮。新时代,甘肃工业大发展也有许多有利条件,甘肃处在国家向西开放的前沿,“一带一路”是最大的机遇。甘肃要紧紧抓住这些有利条件,不断放大优势,擦亮亮点,积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掀起更大规模的工业建设高潮。
启示三:甘肃工业大发展,必须坚定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重点企业,都是采用当时先进的工艺设计和新型的设备装备。设计起点高,技术含量高,联合程度高。16项重点工业项目相继建成,创造了多个“共和国长子”,甘肃成为国家工业化的“排头兵”。新时代,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题,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产业链提升、产业基础再造、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引进更多固链补链强链的优势龙头项目,促进产业链上下延伸、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实施龙头企业“培优扶强”、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提升工程,打造一批“链主”企业、“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积极助推数字经济发展,推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与各产业深度融合,促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全方位助推甘肃工业高质量发展。
启示四:甘肃工业大发展,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和部门协作。重点工程建设中,国家统筹安排,全国各地大批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成建制前来甘肃参加建设。省委、省政府调动全社会的财力、物力、人力,全力投入重点工程建设。各级计划委员会发挥了统筹安排、综合协调、平衡国民经济各主要部门和重大比例关系等职能作用。各经济部门、各企业团结协作,相互支援。这种上下一心、统筹协调和部门协作的精神,保证了重点建设工程和“一五”计划各项目标的顺利实现。新时代,甘肃工业的快速崛起,也需要加强计划调度和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要牢固树立全省“一盘棋”观念,各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全力配合,共同促进工业大发展。要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年”活动,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全力打造“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办事最快”的“四最”营商环境,为掀起新一轮工业发展高潮创造条件。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同时争取国家政策项目扶持,努力把甘肃工业“蛋糕”做大、做强、做优。
回首过去,我们不忘曾经的辉煌。放眼未来,我们更加满怀希望。甘肃工业已经走出了一条从重工业到新型工业化,从科技创新到培育工业“新动能”,从“重要工业基地”到“西部工业的核心”,从智能制造到绿色崛起的特色鲜明的工业发展之路。相信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甘肃工业发展的新高潮必将到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甘肃实践必将绽放更加绚丽的光芒。
(作者单位: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
- 2023-04-27兰州海关一季度为近1500万元出口货物签发RCEP原产地证书
- 2023-04-27强劲开局助推高质量发展 嘉峪关市一季度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开门红”
- 2023-04-27连续30年无脊髓灰质炎病例报告 免疫规划信息系统100%覆盖全省常住人口
- 2023-04-27甘肃省委召开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75周年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