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省情 >> 伏羲

羲皇故里伏羲庙

23-10-07 17:26 来源:天水日报 编辑:余守萱

  □ 王军红

  在古城天水,最负盛名的建筑就是西关伏羲庙。伏羲庙本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是明代专门为祭祀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所建的宫廷式庙堂建筑群。

  伏羲庙建筑群坐北朝南,建筑格局为四进四院。沿中轴线,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依次排列,层层递进,庄严雄伟。院落重重相套,对仗如仪,高深悠远。朝房、碑廊沿横轴对称分布,规整划一,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

  步入开阔的伏羲广场,向北看,有戏楼及三座牌坊。东、西、中三座大牌坊呈“品”字形,环拱护卫着伏羲庙。东为“继天立极”坊,西为“开物成务”坊,中横“开天明道”坊。“开天明道”四个大字由湟中观察使杨应琚于乾隆辛酉年题写。匾书圆润遒劲,洒脱飘逸。

  “开天明道”坊耸立于青石高台之上,三间四柱三楼形制。庑殿顶,吻兽昂首,翼角飞椽,檐牙高啄。正看古朴雄健,庄严肃穆。侧看轻盈灵动,清秀典雅。据说,东西牌坊下原来各立一石,刻铭:文官下轿,武官下骑,以此表示对人文始祖伏羲氏的崇高敬意。

  穿过中牌坊,三米外便是伏羲庙大门,亦称宫门。榜书“太昊宫”悬于明间上方,蓝底金字,雍容大度。宫门面阔五间,进深两间,为五檩中柱悬山结构。绿瓦龙吻,质朴典雅。明间檐下正中悬明进士胡缵宗题“与天地准”大匾。

  宫门五开间。明间槛下左右安装大型抱鼓石海窝,以示尊严。据考证,大门明间不是供普通行人出入,而是专供伏羲氏和朝廷官员代天子祭祀时出入,平时关闭,遇有重大祭典活动时才开启。两次间和两尽间为拜谒之人进出通道。

  进了宫门,就是前院,方砖细墁铺就的甬道通向前方。柏枝茂密,龙旗高悬。依制,文左武右,缓步进入仪门。

  仪门又称二门,五开间。仪门与宫门形式相似,规模略小。仪门悬楚图南先生题写“伏羲庙”巨匾。后方是任法融道长题写的“恒古不息”四个大字。

  一进中院,豁然开阔。粗大的柏树直冲天际,柏枝浓密,遮天蔽日。这些侧柏树干皴裂,似历尽沧桑,而挺拔之势,犹如飞龙在天。伏羲庙的柏树按照六十四卦方位排列种植,历经千年风雨,仍有近半存活,枝繁叶茂,生生不息。先天殿就掩映在这些生长了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古树中。

  先天殿是伏羲庙建筑群中最主要的建筑。因伏羲创立先天八卦而得名。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雄踞于宽阔的露台之上,庄严宏伟。重檐歇山大顶衬以龙吻脊,雕花天宫宝刹,显得高贵典雅,气度不凡。

  先天殿内宽阔宏大,正中神龛供伏羲神像。伏羲氏坐像东西两侧分别为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三皇同龛,伏羲居首,凡往参拜者无不肃然起敬。这尊明代彩塑伏羲塑像,像高三米,伏羲手托八卦,身着桑叶,目光炯炯,气宇轩昂。

  抬头仰视,殿顶天花板分格绘制伏羲八卦对应河图和六十四卦方位排列图。这是明代的彩绘,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仍保存完好。将人文始祖伏羲氏最重要的功绩绘于天花板之上,在全国来说也是独一无二。这里也成为研究象、数、理三者关系和古老的哲学理论最好的地方。

  殿内东尽间原有青石刻制的河图、洛书磨盘,西尽间原塑龙马造像。其龙马造型,尤为奇特,马头、鳞身、犀角、鸟翅、牛蹄、鱼尾,背负河图,昂首奋蹄,似踏于渭水清波之上。龙马造型实际上代表氏族东迁,部落融合的整个进程。

  伏羲氏生于成纪,都于陈。从甘肃天水“羲皇故里”,到河南淮阳“太皞之墟”,以蛇为图腾的伏羲氏部落顺着渭河——黄河逐渐东移,如鱼骨一样向四周传播,伏羲文化传播到了齐鲁、燕赵、湖广、云贵和四川一带。在艰难而漫长的迁徙过程中,不断融合其他部落,叠加其他部落图腾,汇聚而成龙马形象。

  先天殿东西两侧是碑廊和朝房。碑廊记事,朝房东有文华殿,西有武英殿。文官居文华,武官居武英,待先天殿金鼓鸣号,依次登殿,恭候朝议。

  晚清以来,一些潜心苦读的学子,期望开科高中,在科考前借住这里,身感始祖文气,静修苦读,得以开化启悟,以便中考夺魁。此风当时颇为盛行。即便在晚清,伏羲庙也有三百多年历史,算是古建筑。始祖留给天水城几千年历史丰厚的养料,怎能不激发出学子们“为天地立心,为百姓立命”的宏大志向。

  按照“前朝后寝”的建造布局,后院为太极殿,又称寝殿、寝宫。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大木为五架梁,通绘巨龙,增添了殿内威严气息。殿内明间后部也设置神龛,塑伏羲圣像,与先天殿造型相似,尺寸略小。伏羲身披黄裳,双手托举八卦,似乎在向朝拜者讲述八卦的哲理。

  进入殿内,太极殿内两侧悬挂伏羲功德图。根据唐代史学家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记载:“伏羲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供庖厨。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作三十五弦之瑟。”进一步确定了伏羲在中国文明史上的地位,尊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历代都把伏羲作为人文始祖而祭祀纪念。

  太极殿窗棂上的团龙、团凤图,属国宝级文物。这两块明代木雕,由多块油松木板经过加工处理后,相互拼接而形成镂空木雕图。龙为团龙,呈太极模式,凤为立凤,颇具阳刚之气。龙凤呼应,美好吉祥。

  太极殿后是后花园,即伏羲庙第四院。这也真正体现了宫廷式建筑“前有宫,次有寝,后园林”的规制。“见易亭”居中,坐落在绿茸茸的大草坪上。园内植木育花,垒石筑山,碧草修竹,处处风景如画。

  许多游客初来伏羲庙,对这里高大参天的千年古树尤为喜爱。古柏苍槐,丛郁繁茂,密严森列,为陇上之奇观。宫门东的“龙槐”,为唐代所植。历经千年风雨沧桑,树干已空朽,而残躯断皮上又长出新枝,老树换新颜,生机勃勃。

  步入其间,随之而来的疑惑是:为什么树比建筑更古老呢?

  这与天水历史上祭祀伏羲活动有关。祭祀伏羲自秦人始。“秦文公十年(公元前756年),设鄜畤。”后经历朝历代,相沿成习,从未间断。祭祀地点也不尽相同,大多为京师和伏羲氏的陵寝所在地。幸运的是,卦台山也被列为伏羲的另一处陵墓,成为全国羲皇祭祀中心之一。

  由于山区祭祀不便,明成化十九年,地方官员向明朝廷申请在秦州专立伏羲庙,于是伏羲祭祀中心从卦台山移至天水西关伏羲庙。伏羲庙有确切记载的年代是元代的三皇庙。三皇庙时,规模较小,没有塑像,伏羲庙也正是在三皇庙的基础上创建而成。根据史料,宋、金、元对三皇陵寝祭祀相当重视。庙里多株七八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古树也是那时所植,这些有灵性的古老的生命,见证了无数久远而辉煌的历史。

  从正德五年开始,秦州祭祀伏羲的中心逐渐转到秦州城伏羲庙。祭祀由礼部特制标准祭文,地方官员负责祭祀,一年两度,礼乐齐备,规格非常高,秦州成为全国性的伏羲祭祀中心。此后祭祀风俗一直延续至今。民间相传,农历正月十六是伏羲的诞辰日,因而民间祭祀伏羲时间定在这一天,上香拜祀,艾灸治病等习俗保持至今。只有正月十六朝拜了伏羲,天水人才算过完了年。

  1988年,天水市政府恢复了公祭伏羲氏活动。每年6月22日,也就是华夏始祖伏羲诞辰的这一天,这里都会举办盛大的祭祀活动,也成为天水的一个重要节日。海内外华夏子孙纷纷来到天水朝圣祭祖,观光旅游。

  伴着夕阳渐渐西沉,橘红色的光映红了一切,环视四周,每一个站在古朴厚重的大殿前的游人面带微笑,合影留念。

  陇山苍苍,渭水汤汤。太昊伏羲,成纪发祥……      

  (转载自《甘肃日报》)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