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省情 >> 艺术

甩鞭顶碗进民乐校园 非遗文化浸润童心

2024-07-29 17:02 来源:兰州晨报

  原标题:甩鞭顶碗进民乐校园

  非遗文化浸润童心

  甩鞭。

  顶碗。

  顶碗载歌载舞,彩绸飘动,非遗文化霸王鞭在激昂的锣鼓声中更显帅气,这是张掖市民乐县六坝寄宿学校正在进行富有地方特色的第二课堂课程,同学们动作明快、整齐划一,在一阵阵节奏明快、清脆悦耳的伴奏中进行着表演,这已成为学校社团活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 霸王鞭灵动帅气

  教学楼前,伴随着激昂的锣鼓声,六年级同学们的霸王鞭上演,同学们配合着轻盈的步伐,右手舞动着霸王鞭,左手拍打、敲击着身体肩腿等部位,在欢快的节奏中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

  霸王鞭又称“花棍”,是一种融合音乐、舞蹈、健身为一体的民间艺术。表演时,根据具体情况,有单双人打、多人打等形式。“通过此次对霸王鞭的学习,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 而且锻炼了身体,最重要的是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霸王鞭独特的魅力。”六年级学生郑思涵开心地说。

  “霸王鞭的打法比较灵活,一般是右手握住木棍中间,身体或直立或两腿站成马步,忽上忽下、时左时右轻轻击打自己的肩头、背部、腰部以及四肢;舞动花棍,脚走出十字步,有的还可以躺在地上,忽上忽下、时左时右击打地面,或者忽上忽下、时左时右地轻轻击打他人,两个人相互轻轻击打。多人打时,可以变换位置,可以变成各种队列,边走边打,舞动花棍或击打时,都有统一的节奏。”霸王鞭特色课程老师金晓花介绍。

  学校于2012年秋传承了霸王鞭这一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并展现了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蕴和艺术特质,成为学校社团活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 顶碗舞舞乐合一

  操场上,随着音乐响起,三年级的同学们时而奔跳来回穿插,时而旋转如陀螺捻线,挥袖间如天女散花,张扬时似嫦娥奔月,可无论怎么活动,顶在她们头上的瓷碗还是静静地一动不动。这正是同学们表演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顶碗舞。

  这是一种集民族性、民间性、技巧性和欣赏性为一体的集体舞,学生头顶瓷碗,嘴衔口条,两手各拿一碟一筷,舞动时磕动“口条”敲击头上的瓷碗。同时,用筷击碟,表演各种舞蹈动作,碗却始终稳稳地“端坐”在头上。顶碗舞以传统秧歌十字步为基调,再配以“三步一抬”“梭子步”“垫步”“斜后点步”及“云步”的交叉使用,使场面的变化更加丰富多彩。

  “同学们表演时敲击碗、碟的声音此起彼伏,舞乐浑然一体,过门如微波荡漾,高潮如排山倒海。同学们不知道‘编钟’的奥妙,但却用碗筷演绎了‘编钟’的真谛。顶碗舞不但增强了学生体质,还加深了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也是六坝镇寄宿制小学独特的校园文化特色之一。”张掖市民乐县六坝寄宿学校校长李生舜介绍。

  3“一级一品”选择众多

  “嘿,哈,嘿……”每到大课间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时间,民乐县六坝寄宿学校的同学们就整齐划一地在操场集合、列队,有力地挥拳、推掌、踢腿、蹲马步、转身回旋……铿锵有力的练操声此起彼伏。

  学校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爱好为切入点,开设了“第二课堂”,开展“一级一品”阳光特色体育活动,除了特色课程霸王鞭和顶碗舞社团外,学校还将民族舞、太极拳等民族特色引入其中,精心开展3大类、24小项社团活动,包括德育类、艺术类、体育类活动,把“第二课堂”作为学校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和发展,不但传承和发扬了地方非遗传统文化,还使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得到发展、个性得以彰显、特长得到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纪敏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