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省情 >> 丝绸之路

熊业腾 用青春“数”守敦煌

2024-09-11 09:47 来源:兰州晨报

  原标题:熊业腾用青春“数”守敦煌

  为什么会来敦煌?

  “我的大学老师说,总有一些事情需要有人要去做。来敦煌,就是我的选择。”

  为什么愿意留在敦煌?

  “不是我留在敦煌,而是敦煌留住了我。”

  这样的问题,熊业腾回答了无数次。

  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一批批年轻人来到敦煌,被敦煌的艺术所吸引,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他们倾尽毕生精力,记录、保护并弘扬敦煌文化,凝聚形成了“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

  如今,敦煌研究院的新生力量,接过老一辈的接力棒,远离都市繁华,矢志不渝地守护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并运用数字化手段,为莫高窟插上科技的翅膀,让古老的石窟焕发出青春的色彩,变得妙趣横生。

  和很多敦煌研究院的年轻人一样,熊业腾挚爱敦煌,热爱这里的一切,“我想通过光影的魅力,让敦煌容颜常驻。”

  冲着“数字化”来敦煌

  熊业腾是西安人,2017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摄影专业。第一次来敦煌,缘于大二时的一次写生课。

  “第一次到敦煌,就觉得这里是艺术的殿堂,有很多漂亮的壁画塑像。”当时让他震撼的不仅是文物,还有莫高窟的科技感——“数字化保护”的壁画拍摄现场,“对于摄影专业人来说,这样的机会很难遇到。”

  毕业后,熊业腾报考敦煌研究院,“当时就冲着‘数字化’去的。”

  敦煌莫高窟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有735个洞窟,45000多平方米壁画,2400余尊彩塑……这里被誉为“世界艺术画廊”“墙壁上的博物馆”,是一个让人心驰神往的文化艺术胜地。

  20世纪80年代末,时任敦煌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樊锦诗首次提出“数字敦煌”,希望利用数字化技术永久地、高保真地存储莫高窟内的文化遗存。2006年,敦煌研究院成立了数字中心,开始进行文物数字化保护。2014年,该机构更名为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文物数字化保护的队伍也逐渐发展壮大,不断吸纳新鲜血液,“80后”“90后”占到八成以上,为古老敦煌注入青春力量。

  熊业腾入职后的主要工作是摄影。“在这里拍照,对摄影要求非常高。首先要保证文物的安全性,不能因为拍摄有所损坏;另外,要保证壁画、塑像的真实性,也就是第一视觉跟所拍出来的图片必须是一样的,不能有艺术加工。”

  莫高窟壁画历经北朝、隋、唐、五代、元等多个朝代的兴建,蕴含壁画、彩塑、建筑等珍贵艺术价值,洞窟空间结构复杂、体量大小不一、壁画病害种类多、病害程度不同等众多因素,都对数字化采集、加工、存储提出了挑战。

  “敦煌壁画不是平面图像,壁画依附的洞窟壁面凹凸不平,景深不同造成采集的原始图像自然就存在一定的形变,洞窟内存在复杂的空间结构也会导致常规摄影方法适应性不强,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要做到‘一窟一案’,有针对性地保证壁画内容的真实。”

  熊业腾说,由于洞窟内部的空间极其有限,在组装灯箱和铺设轨道的过程中,每一步都需要精确到位,不能有丝毫偏差:使用的采集设备和辅助系统需要仔细调试和校准,以确保拍摄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每一次的腾、挪、转身都需要极高专注力和精准性,连呼吸都伴随着小心翼翼的动作。

  将青春和热爱献给莫高窟

  莫高窟壁画,千佛有千姿,“给佛拍照”处处是挑战。在拍摄上,熊业腾也了解到,闪光灯直接对着壁画闪烁的危害要远远超过阳光直射,“每一块反光板都是根据每个洞窟结构特制的。为最大程度还原洞窟内壁画、藻井等,几平方米墙壁通常都需要拍摄数千张照片,再通过后期人工拼接,以使图像严丝合缝。”

  为了呈现文物细节信息,确保每张照片的色彩、光线都尽量保持一致,熊业腾和同事在拍摄中对一幅壁画、一个塑像要拍多张照片进行对照,“每平方米壁画需要拍摄80多张照片,一个中小型洞窟的拍摄大约要30到40天,大型窟需要更多时间。第130窟的整窟,仅拍摄就2年多时间,采集超过12.8万张图像资料,通过一笔一画的纹理,你就能感受到绘画者的智慧和历史厚重。”

  保护文物也是和时间赛跑。截至目前,数字化保护团队已完成敦煌石窟295个洞窟的壁画数字化采集、186个洞窟的图像拼接处理;完成7处大遗址、45身彩塑的三维重建,以及212个洞窟空间结构的三维激光扫描。

  如今,在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大型球幕电影《梦幻佛宫》以180度视角的逼真画面、全方位立体音效,带领游客漫游千年佛国世界。游客只需轻点屏幕就能穿越时空,并漫步在千年的敦煌艺术长廊中,感受那份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深邃。

  “和我一起毕业的同学,已有很多不再从事摄影相关工作。我喜欢摄影,在敦煌延续了自己的梦想。”2021年,熊业腾拍摄的莫高窟第130窟数字化影像纪实组图,真实记录了敦煌研究院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图像技术,对珍贵的壁画及塑像对文物本体进行数字化保护,以实现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组图荣获第29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纪录类奖项,这对他是一种肯定与褒扬。

  在敦煌研究院的7年里,熊业腾生活也很充实,拍沙漠里的风光、参加体育健身运动,把业余时间填得满满当当。下班后经常在三危山下散步,看晚霞中美丽的三危山风景。下雪天,也会爬到三危山上看雪景,在他的镜头里,远处的沙漠、近处的石窟,白茫茫融为一体,纯净、雪白,让人内心宁静。

  “奉献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作为摄影师来说,能够把莫高窟最美丽的一面保存下来,为保护文物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这就是人生的意义。”将青春和热爱献给莫高窟,熊业腾认为,当初的选择是对的,这一切值得。

  文/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欧阳海杰实习生姚娜娜 图/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赵相龙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