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快看·大河安澜 “桥”见甘肃】津衢通达向未来
九曲黄河,奔流不息;桥架两岸,畅通四方。
在甘肃省白银市境内,蜿蜒258公里的黄河,滋养着1.47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从保护治理到集约利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从特色产业到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动力十足;从和美乡村到文旅融合,黄河文化传承发展效益凸显……岁月更迭,白银市矢志不渝探索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路。
沿河两岸,一座座大桥不仅便利了交通,更打通了白银经济社会发展的脉络,加速了黄河两岸经济的发展。
桥,让彼此离得更近
初秋的清晨,靖远县城金滩黄河大桥南,前进村菜农吴生荣驾驶着装满蔬菜的三轮车,从自家地头驶向桥南的农贸市场;桥北,天陇综合农贸市场菜商刘兴利刚收购的一车本地蔬菜,经过大桥启程远销。
自2022年10月金滩黄河大桥启用以来,两岸城乡居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
金滩黄河大桥不仅成为靖远县城新地标,也打通了全县乃至沿黄经济带建设的“主动脉”。
“金滩黄河大桥建成后成为县域经济东扩发展的‘点睛之笔’。”靖远县城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展复康告诉记者。
“大桥经济”效应,在北岸的糜滩镇前进村和南岸的乌兰镇东关村,感受尤为明显。
过去,靠种菠菜、香菜等为生的吴生荣,要绕道10公里,从糜滩黄河吊桥到对岸农贸市场卖菜。等一路颠簸进入市场,新鲜的蔬菜基本就蔫了,卖不上好价钱。
现在,吴生荣只需10分钟车程,就能把新采摘的蔬菜摆上农贸市场的摊位。“交通方便了,我家蔬菜种植面积也扩大了,收入翻了倍。”话语中,吴生荣难掩喜悦。
“借着大桥带来的交通优势,我们村加紧布局了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仓储物流和汽车服务等产业。”东关村村支书李鸿奎介绍,天陇综合农贸市场的投运,不仅为大桥两岸各村的农产品销售搭建起了流通新平台,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便捷的就业和致富平台。
金滩黄河大桥,不仅成为靖远县城的新地标,也打通了该县乃至沿黄经济带建设的“主动脉”。
从靖远县城出发,过金滩黄河大桥,沿着黄河一路向西,就到了北湾镇新坪村。
这里是2015年岷漳地震594户搬迁移民安置点。陈顺民一家,就定居于此。
在新坪村沿黄现代寒旱农业产业园,陈顺民家建有10座大棚。一大早,陈顺民就忙着采摘黄瓜,他要赶在中午前交付采购商。“一天能产3000斤,3天就收入两万元。”
在“90后”村支书陈永红的带领下,新坪村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全村100座日光温室与240座塑料大棚,为农民带来可喜的收入。
“为了让移民群众稳定增加收入,安心定居,村里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现代农业模式,发展以种植绿色无公害黄瓜为主的设施蔬菜产业,市场很认可。”陈永红介绍,自2021年起,短短3年时间,村里的黄瓜产业年产值就达1.25亿元,带动580位村民稳定就业。
产业园里,像陈顺民一样的“90后”种植户很多,得益于返乡年轻人接续注入的活力,新坪村的黄瓜产业蒸蒸日上。
“村里的110户农户通过租赁大棚,户年均收入超20万元。”甘肃陇豫润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
靖远县城投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益说:“大桥建成后,靖远的人流物流明显活跃,靖远县与周边城市的经济往来也更加紧密,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明显。”
靖远县域,黄河流经10个乡镇。黄河之上,九座大桥巍然屹立。它们不仅是连接黄河两岸的通道,也激活了两岸经济发展的动能。
白银区水川镇顾家善村,打造黄河岸边独具特色的花村风情线。
桥,让视野变得更远
桥,让白银区水川镇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正在建设中的S103线兰州至黄河石林公路,将配套建设白银黄河大桥和大峡黄河大桥两座大桥,为水川镇发展乡村旅游注入新活力。
依黄河而生的“水川镇旅游大景区”,几乎囊括了全镇所有村社的景点。顾家善村就是其中之一。
依偎在黄河“臂弯”,省级文明村——顾家善村将村子定位为“花村”,借助大景区的带动,正在打造“花村·顾家善”旅游经济品牌。
“依托黄河水资源和百年老梨园的资源优势,我们以花为景,打造了黄河岸边独具特色的花村风情线。”顾家善村村委会主任助理唐裕棋介绍,村子延续了大家种花养花护花的传统,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乡村特色。
夏秋交际,走进“花村·顾家善”,村子巷道、房前屋后,绿意盎然、花团锦簇;沟沿文化巷、梨园、黄河水车等田园景观,一步一景,让人流连忘返;村规家训、民俗民情,倡导文明新风,赓续传统文脉。
“村子真是太美了!”白银市民李爱民常约三五好友到顾家善村休闲游玩,听水声潺潺,品花之私语。
“顾善人家”是村里第一家农家乐,集食宿休闲于一体。“一到节假日,外地游客就多起来,有时一天要接待三四十人,年收入10万元左右。”经营者顾泮伟期待着两座桥早点建成,为农家乐带来更多“流量”。
大景区与省城兰州近在咫尺,实现交通提级成为第一要务。可喜的是,与即将通车的两座新桥同步新建的还有一条一级公路——水平公路,将兰州到顾家善村的距离缩短至57公里。
“‘路桥相连’的沿黄快速通道,形成了‘兰州一小时’和‘白银半小时’经济圈,让顾家善的‘风景’变为‘钱景’。”顾家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顾克能说。
顾家善村的实践,是白银市依托黄河建设和美乡村的典范,也是全省黄河流域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生动案例。
白银水川黄河湿地公园内荷花随风摇曳,一派生机盎然景象。
桥,让山川变得更美
夏长秋收,黄河之畔硕果喜人,丰收在望。
正在建设的白银黄河大桥,南连省城兰州,北接水川黄河湿地公园,一派生机盎然。
成群的水鸟、斑嘴鸭在水面上悠然觅食嬉戏;黑天鹅从湿地草丛中振翅飞翔,水面泛起层层涟漪;荷花与鸢尾随风摇曳,鲤鱼和鲢鱼在水中游弋……
然而,多年前的水川黄河湿地公园却是另一番景象。“这片河口湿地,曾是黄河冲击下的荒芜之地,杂草丛生,碱水坑遍布。”白银区黄河假日城管委会主任腾松成说起过去,感慨不已。
经过多年生态综合治理,白银水川黄河湿地环境显著改善。
为改善水川湿地生态环境,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防止黄河湿地退化,白银市规划实施了约3000亩的水川湿地生态治理。
“为了美化环境、净化水体,我们在湿地公园人工湖种植了荷花、鸢尾、香蒲、千屈菜等水生植物,投放了鲤鱼、鲢鱼、虾苗等水生动物。”腾松成告诉记者。
经过多年努力,水川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昔日碱水滩变成生态绿洲,每年吸引数十种鸟类栖息繁衍。
除了治理,水川湿地公园还打造了南北主题广场、十里樱花大道、黄河风情线等景点,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离开水川湿地公园,沿黄河而下,是白银沿黄“大景区”的另一热门打卡地——黄河湾景区。一处处掩映在山林间的民宿营地,设施齐全、风格各异,前有湿地、后有村庄,树木葱茏、野趣十足。
腾松成介绍,“景区采用‘管委会+企业+村集体+农户’的模式,通过整合村集体土地资源,打造景区景点,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放眼黄河白银段,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景象,随处可见。
景泰县五佛乡“90后渔民”李君春迎来了“收获季”。
景泰县五佛乡通过盐碱地的综合治理,发展渔业养殖。
“挖塘降水、抬田造地、渔农并重、修复生态,是我们乡发展农业产业的思路。”五佛乡副乡长马琛介绍,他们常年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合作,全乡治理1800多亩水域,发展渔业养殖产业。
90后“新渔民”李君春创办的渔业公司,2017年通过招商引资落户五佛乡。“以前这片地盐碱化严重,养不活鱼。现在你看,鱼肥水清草绿。”李君春对当地气候、水质和温度深入了解和研究,已探索出养殖冷水鱼和加州鲈鱼的经验。今年,他还培育了虹鳟、鲟鱼鱼苗,尝试订单养殖。
依托黄河的自然资源,白银市以农文旅融合作为切入口,大力治理和改善生态,逐步形成了“山河相依、人河相亲、城河相融”的自然和谐生态圈。
1970年建成的靖远县平堡黄河吊桥,令两岸村民获益至今。
桥,让民心贴得更紧
54年前,白银市靖远县平堡乡黄河两岸村民只能依靠羊皮筏子、滑索、木舟通行于河面之上。
1970年,一座由当地农民自发筹资建成平堡黄河吊桥,自此两岸村落人畅其行、物畅其流,受益至今。
“当年建桥是为了方便村民务农。”建桥时只有21岁的村民白波回忆说,当时村里的好多庄稼地都在河对岸,来往仅靠河上的滑索渡船。
如今,踏上这座吊桥,每一块木板、每一根铁索,刻满了岁月的痕迹。
九曲黄河在白银境内奔流不息,金滩黄河大桥横跨两岸。
桥南文化馆里,建桥时的一张张老照片、一个个老物件,展示着当地干部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迎难而上、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
“打围堰、砸石头,这些活儿都没少干。”建桥时,73岁的金峡村村民白佛林还在上高中,当年的艰辛至今让他记忆犹新,“建桥没什么机械,全靠人背畜驮。打地基渗水,人跳进去把水一盆盆舀出来……”
“一桥通南北,增产引资润古堡;乡志贯古今,崇文尚德筑长城。”有感于此的白佛林写下了这句话。
今年6月28日,与平堡黄河吊桥相隔不远,崭新的平堡黄河大桥竣工通车,为两岸再添新通道。
作为参加通车仪式的村民代表,白波感慨:“大桥的建成通车,让‘一水两岸’步入发展快车道。”
长河泱泱,利泽四方。在奔流不息的黄河上,相差半个世纪的平堡黄河吊桥和金滩黄河大桥,在时代的轮转中贯通两岸交通,续写发展故事,承载着记忆,寄托着希望。
- 2024-09-14【甘快看·大河安澜 “桥”见甘肃】大桥飞架山水间
- 2024-09-14【甘快看】习近平在甘肃考察时强调 深化改革勇于创新苦干实干富民兴陇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
- 2024-09-06图解|胡昌升在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强调了这些!
- 2024-09-02中共庆阳市委组织部关于干部任前公示的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