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系黄河中下游黄土高原沟壑区。俗称“陇东”,素有“陇东粮仓”之称。庆阳是中华民族早期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2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7000多年前就有了早期农耕。
庆阳,刻印着丝路文明的印记。北石窟寺与平凉南石窟寺遥相对望,最长的丝路古道石道坡遗址刀劈斧凿的痕迹镌刻着一个又一个历史的足迹,双塔寺、宋塔等数座佛塔承载着千年的丝路文明和佛教传承。
位于西峰区西南25公里蒲、茹两河交汇处,覆钟山下的北石窟寺,在长200米、高20米的空间内分上下层开龛造像,窟龛密集,犹如蜂房,现存窟龛300余个,为陇东规模最大的石窟。
北石窟寺建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后经西魏、北周扩建,至隋唐、北宋,以及明清,不断扩容增修,如今已有1500多年。北石窟寺是甘肃境内唯一全部用石雕进行佛像造型的石窟,现为甘肃四大石窟之一。
北石窟寺不仅拥有神秘色彩的南北朝洞窟,还有闻名于世的大唐洞窟,以及承上启下的北周石窟。崖壁之上的一个个洞窟,是中华文明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见证,是农耕文化和丝绸之路文化交融荟萃的缩影,勾勒出千年来,在中华大地上,文化融合、变迁,偕行共进的历史脉络。
每一个洞窟,从顶部看向四周,石雕的体块错落有致,整体有力、层次分明清晰,雕刻主题突出,佛像、菩萨像等石刻与窟顶、窟壁上面的浮雕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连,互相之间的结合天衣无缝。
135龛正壁造像,佛身后浮雕舟形背光,背光上彩绘火焰纹,两边绘千佛,上方两侧浮雕四个比丘及二朵宝相花,比丘双双相向而视,作听经状。
32窟如意年大龛开凿于武周如意元年(公元692年),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南北侧壁上雕二力士二卧狮。此窟造像精雕细琢,工艺精湛,佛、弟子、菩萨、力士等造像,衣纹质感柔和轻薄,为典型的“曹衣出水”样式,人物形象似乎已经脱离了宗教中的神秘气息,堪称北石窟寺唐代造像之精华。
32窟也是北石窟寺唐代洞窟中规模最大,内容较丰富的洞窟之一。该窟为平面不规则长方形平顶中心柱大窟,西壁凿有三个竖长方形窟门,南端与第34窟凿通,窟内小龛和造像较多,但因风化、烟熏等因素,多数造像头部残损,面部漫漶不清。
165窟开凿于北魏永平二年(509年),是北石窟寺主窟群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代表洞窟。窟内造像以七佛为主题,配以胁侍菩萨和弥勒菩萨、骑象菩萨及阿修罗天、千佛等。正壁(东壁)雕三身立佛、四身胁侍菩萨,南北两壁各雕两身立佛,三身胁侍菩萨。每佛身后凿舟形背光,背光之间下部雕胁侍菩萨。虽经一千五百多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保存仍很完整,不仅是北石窟寺的精华,也是我国石窟艺术中精华的瑰宝。
222窟开凿于盛唐,覆斗式顶,窟内正壁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高4.3米,磨光扁圆肉,面相方圆细眉大眼,善跏趺坐于方台上;二弟子一老一少,高2.8米,内着僧祗支,外披通肩袈裟;二菩萨侍立两侧,高3.0米,面相丰圆,高春短身,是典型的“贞观样式”。
222窟内南北二壁满开佛龛,计60余个,龛内多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或一佛二菩萨像,造型小巧玲珑,生动活泼,尤其是肌肉和服饰表现得质感很强,堪称北石窟寺唐代造像中的上乘之作。
240窟开凿于北周时期,南壁佛高2.50米,内着僧祇支,外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胸腹之间系带,左手握一物,右手上举于胸前,结珈趺坐于方台之上,裙裾垂于台前。菩萨侍立两侧,皆头戴宝冠,宝缯垂肩,颈佩宽项圈,下着裙。窟内整个造像清代晚期用泥巴重涂彩绘,是北石窟寺大中型洞窟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263窟是一个平面呈方形的平顶低坛窟,为盛唐时期所开凿,窟内正壁开圆形浅龛,内雕一佛,龛外两侧雕刻二菩萨和二弟子,南北两壁各雕刻三身立佛,北壁因山体塌陷仅留东侧一立佛腿部残迹,此窟雕刻手法精细,线条流畅圆润,形象逼真自然,堪称唐代的上乘之作。
北石窟寺作为陇东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府寺遗址,在全国石窟寺文化遗产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代表性,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文化遗存。
北石窟寺,不仅是艺术的殿堂,更是历史的见证。在1500多年后的今天,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古寺,依然焕发着迷人的光彩......
本期小陇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啦,关注《小陇画报》,了解更多甘肃美景、人文历史、独特民俗,咱们下期再见。
本期供图:西峰区融媒体中心
文字: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吕庚青 屈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