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快看·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莫高窟:让“一眼千年” 再续“惊世容颜”
原标题:【千年石窟匠心传承】莫高窟:让“一眼千年”再续“惊世容颜”
中国网10月22日讯(记者 蔡彬)10月20日,“千年石窟匠心传承”网上主题活动采访团来到敦煌,深入石窟,近距离触摸佛教文化的脉搏,全方位探索文化遗产的保护之道。
敦煌,丝路咽喉,文明交汇。自公元4世纪起,莫高窟开始了10个朝代1000多年的开窟活动,历经十六国、隋、唐、五代、西夏、元,兴建而成。今天的莫高窟,窟群全长1600余米,分南北两区,现存有壁画、塑像的洞窟达492窟。绝大多数分布在南区。北区除少数洞窟存有壁画,其余则是多达250余个空窟。现已编号的492个洞窟共有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3000余身,唐宋木构窟檐5座。最大彩塑高35.5米,最大壁画约47平方米。
据敦煌研究院资料显示,石窟以彩塑为主体,四壁及顶均彩绘壁画,地面漫铺花砖,窟外有窟檐(或殿堂)、栈道,窟窟相通相连,是以石窟建筑、彩塑和壁画三者合一的佛教文化遗存。
在敦煌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出使西域的张骞、打败土蕃的归义军张议潮、身着奇装异服的外国王子群像、来自西域的乐器表演队、助林梁夫妇寻见佛光寺的五台山图……还有那些跳着胡旋舞的伎乐、反弹琵琶的飞天、自由穿梭于山林间的九色鹿王。
丰富的历史遗存,不仅照见中华文明的悠久深厚,更折射出多元文明荟萃的绚烂景象。它们是对佛教文化与艺术最佳的注解,见证了河西走廊一千多年朝代更迭。
莫高窟第一大窟——第96窟,该窟建于初唐,洞窟直通崖顶,高40米。窟外有九层木构建筑,高45米。窟内徒壁无画,依崖塑敦煌石窟中最大塑像。高度仅次于四川乐山石刻大佛(71米)和四川荣县石刻大佛(36米余)。在泥塑造像中,其高度为全国之冠。
第220窟,保存有“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的墨书题记,该题记为洞窟断代提供了确凿依据。南北壁通壁分别绘有“西方净土变”和“东方药师经变”,场面恢宏、色彩瑰丽、人物众多、构图精细,为唐代佳作。
敦煌石窟里的艺术瑰宝,绵延千年,内容丰富,数量巨大,其艺术形式既继承了本土汉晋艺术传统,吸收南北朝和唐宋美术艺术流派的风格,又不断接受、改造、融合域外印度、中亚、西亚的艺术风格,向人们展示了一段佛教美术艺术史及其中国化的渐进历程。
面对历经千年的宝藏,如何让它们走向下一个千年?
莫高窟留存着千年的文明,只有保护好、修复好,才能维护历史真实性、文化延续性。
历史上,莫高窟历经辉煌,也遭受荒凉。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莫高窟人薪火相续80年,让石窟、彩塑和壁画逐步得到保护和修复。
从最初的用手工清沙、引水冲沙、修建“土坯防沙墙”,到崖体加固、环境保护,到现在研发多场耦合环境模拟实验室;从早期的自然开放到预约参观;从最初的看守保护到如今的抢救性保护、预防性保护相结合;从数字展示中心投入运营到“数字敦煌”资源库开放,再到上线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随着时代变迁,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技术、手段、体系不断升级完善,使敦煌石窟这一人类宝贵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如今,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文化的宝库,正向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迈进。在新时代背景下,古老的文化遗产正焕发出新的活力,通过对外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 2024-10-23【甘快看】去马蹄寺石窟 打卡祁连山最壮美石窟群
- 2024-10-23【甘快看】新时代河西走廊万千气象 | 甘肃古浪县:持续推进防沙治沙工作
- 2024-10-23甘肃省旅游协会服务质量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兰州召开
- 2024-10-21“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网上主题活动采访团走进天梯山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