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情概览|走进甘肃 了解甘肃——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
【地域地貌】甘肃省地处中国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会地带,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位于黄河中上游。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古宁夏并与蒙古国接壤。整体西北—东南走向,呈如意状,东西长1600多千米,南北宽530千米,总面积42.58万平方千米,占中国总面积的4.44%,居全国各省区市面积第7位。
位于第一、二、三级阶梯的过渡区域,海拔大部分在1000米以上。地貌复杂多样,以山地、高原为主,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主要有走廊北山 、河西走廊、祁连山地和阿尔金山、黄土高原、甘南高原、西秦岭山地六个地貌单元。
走廊北山 包括合黎龙首中低山区与北山(马鬓山)剥蚀残山区。前者为准平原的岛状山,海拔高度在2000米左右,主峰是张掖东北东大山,最高峰3616米,山地南陡北缓,矿产丰富。中国镍都金昌市就坐落龙首山东北麓。后者包括金塔北山、大马鬃山与小马鬃山,大部海拔高度在1800~2500米间,相对高差一般低于300米。
河西走廊 南侧祁连山和北部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之间的狭长地带,因位于黄河以西而得名。走廊东起黄河,西止汉玉门关,与罗布泊洼地相通,大部为祁连山的山前缓倾斜平原,自祁连山北麓至河流下游盆地中心,依次出现山前倾斜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由于酒泉—嘉峪关黑山与山丹大黄山(又名焉支山)的横向断块隆起,河西走廊被分隔成疏勒河、党河流域盆地、黑河流域盆地和石羊河流域盆地三个内陆盆地。河西走廊自然条件较好,光热和水、土资源充足,形成若干绿洲。
祁连山地和阿尔金山 祁连山与阿尔金山呈弧形绵亘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甘肃省与青海省的自然分界线。广义的祁连山西起当金山口,东至乌鞘岭,北界河西走廊,南邻柴达木盆地、茶卡—共和盆地和黄河谷地。东西长900~1000千米,南北宽250~300千米,面积约2060×104公顷。由一系列平行山脉和谷地组成。
黄土高原 位居甘肃中部,是晋、陕、甘黄土高原的一部分,海拔高度在1000~2600米间,主要分布在北秦岭以北,祁连山东延部分的乌鞘岭、毛毛山、寿鹿山、哈思山一线之南,以纵峙其中的六盘山(陇山)为界分为两个地貌单元。陇东黄土高原位于六盘山和子午岭之间,北起长城,南面以渭河北山与渭河平原相接,地貌以黄土塬、梁峁、河谷、平川、山峦为主要特征。陇西黄土高原位于六盘山和祁连山东麓南为西秦岭山系,北抵靖远、景泰一带的半荒漠地区南缘。甘肃黄土堆积范围很广,厚度巨大。乌鞘岭以东、六盘山以西地区黄土分布最为集中,厚度大多为100~300米,是中国乃至世界黄土堆积最厚的地区。
甘南高原 达里加山至康乐县南的白石山一线之南(约在东经103°附近),与西秦岭相接。海拔高度在3000米以上,是甘肃省地势最高的高山、高原交错区,也是昆仑、秦岭两个地槽褶皱带的连接区。整体上虽为高原,但山坡浑圆和缓,谷底盆地浅宽,致地表呈波状起伏,有“甘南山原”之称,呈现为山原区、高山峡谷区与中低山区三个地貌类型区。甘南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东缘部分,除少数河谷外绝大部分地区高于陇中黄土高原和河西走廊。高原面地表起伏小,切割微弱,相对高度由东至西,从300-400米降至100-200米,多为宽阔草滩牧场与典型高原,为甘肃省重要的天然牧场。
西秦岭山地 太子山南至光盖山西麓直抵省界一线(约在东经103°附近),邻接甘南高原,北与陇中黄土高原以露骨山至火炎山间的渭河、西汉水分水岭为界,东南止于甘、陕及甘、川省界。西秦岭以石质山地为主,是全省平地最少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是中国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分水岭。西秦岭山体大小、高低 及地质、地貌的差别很大。无论水平或垂直各方面,都有“十里不同天”,或“高一丈,不一样”的急剧变化。习惯上,以徽成盆地和西汉水上游的宕昌县中部为界,分为南秦岭、徽成盆地和北秦岭三个次级地貌单元。
- 2024-11-20甘肃省6个服务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入选全国示范创新案例
- 2024-11-18在“风”“光”无限中“算”出西部新机遇——甘青宁打造绿色能源算力保障基地观察
- 2024-11-18甘肃省一案例入选全国首批生产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 2024-11-18兰州甘露33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