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省情 >> 文化教育

【甘快看·秦文化在甘肃的历史印记之十六】秦长城的西起点原来在这里

2024-12-30 10:31 来源:新甘肃

f2cd7be81f99e05a26151ec50c83dd98_1730861774644018193_h=300&w=1200.jpg

  长城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边防设施。早在春秋时期,楚国就已经修建了名为“方城”的长城。这是中国长城文化最早的记载。到了战国中晚期,几个主要的诸侯国,齐、魏、秦、赵、燕、楚等都大规模地修建长城。秦长城的修建相对晚于楚、齐、魏三国。但它的规模、影响又远过三国。

  尽管秦人早在3000年前就已经在陇右立足,但一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人都未能控制整个陇右高原。

  公元前4世纪初,一直在渭水流域苦心经营的秦国,终于溯渭水而上突破至与渭水源头近在咫尺的洮河下游地区。

  半个多世纪后(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所筑秦长城,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筑起了一道抵御外患的防线。一条北向注入黄河的河流——洮河,成为了秦国西大门的选址。

  ▲秦长城在甘肃境内以临洮为西起点,东至陇山。

  洮水之畔的临洮,便成了秦长城的西部起首之地。一条御外敌、求平安的巨型石龙,就是以此为起点,绵延甘肃境内八百多公里,越华池,入宁夏,东至鸭绿江。也无怪乎明朝才子解缙有诗云“长城只自临洮起,此去临洮又数程”。秦长城首起临洮说,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稍后见于西汉淮南王刘安《淮南子·人间训》,汉代高诱注“西起陇西临洮”,再后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筑长城起自临洮,至于碣石”。唐杜佑《通典·州郡典》和郑郡岷州条云:“春秋及七国时并属秦,蒙恬筑长城之所起也。注:属陇西郡,长城在郡西二十里崆峒山,自山傍水而东,即秦之临洮境在此矣。”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亦沿其说。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临洮府岷州卫溢乐县条云:“今卫治本秦临洮地,西魏置溢乐县。”

  临洮,古称狄道,地处古丝绸之路要道、唐蕃古道要冲,自古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这里的原住民是“狄戎”(西戎的一支)。秦献公元年(前384年),秦伐西戎后设置了邽县、冀县、豲道、绵诸道、狄道等,这些地盘都在陇山以西,于是合并成陇西郡,治所设在最西边的狄道。

  根据专家考证,临洮境内的战国秦长城是战国后期秦昭王时所筑,比秦统一要早半个世纪。《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当时陇西郡治狄道(今临洮),辖今西至洮河,东至陇山,即今陇南的大部分地区。有关专家对长城遗址上出土的板瓦、筒瓦进行鉴定,发现这些瓦的尺寸、纹饰都不同于秦汉时的瓦,是典型的战国瓦,可以证明临洮境内的长城是秦昭王时所筑。临洮县长城坡一农民家里藏有一块瓦,长63厘米,大头宽53厘米,小头宽47厘米,是目前遗址中所发现的瓦中最大的一块秦瓦。

  战国时,经过多年的纷争,秦国逐渐强大。公元前279年-公元前272年,秦灭义渠部族(今甘肃庆阳一带)后进入渭河、洮河谷地,设置陇西、北地、上郡三郡。为了保护西部重镇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和秦都通往陇西的通道,修筑了穿越陇西、北地的长城。战国秦长城临洮段分布于临洮县境中部,整体呈西北-东南走向。

  目前临洮境内保护最好的一段长城要算长城岭上的那一段。临洮境内的战国秦长城遗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9月12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临洮县立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战国秦长城遗址”。

  ▲战国秦长城遗迹

  临洮境内战国秦长城遗址明显,走向清楚,从长城昂首西起的南坪望儿嘴到蜿蜒出境的窑店长城坡关门,途经新添、峡口等5个乡(镇)境,约45公里。由于历史的变迁,风雨侵蚀,再加上人为的破坏,如今,虽然历史的风雨将秦长城剥蚀成了断垣残基,但它仍以苍苍莽莽的气势、威武雄浑的壮阔,浓缩成了一种厚实的文化积淀,以永恒的苍凉和悲壮,永远留在华夏文明的史册里。

  前214年,秦始皇在其先祖秦昭襄王所筑长城的北边,从狄道(今甘肃临洮县)连接起头于临洮(治今甘肃岷县)以西的旧长城,往北转东,沿洮河、黄河,经今永靖、兰州、靖远、中卫,再转北顺贺兰山麓,到银川市西,然后一路向东南,经宁夏盐池,陕西定边,直到陕西靖边县,与秦昭襄王时所筑长城连接;另一路从乌兰布和沙漠西北至阳山,沿北河(今内蒙古乌加河),经呼和浩特市东去。秦始皇规划修筑的长城边防,依山凭险,“因河为固”,“用制险塞”,巧妙地利用大量自然地形,既减少了人工费用,又大大地提高了长城的防御能力。

  ▲临洮县窑店镇古树湾战国秦长城烽燧。

  从技术上看,长城是一项立体的军事防御工程。它以城堡、墙垣、烽燧、亭障、关隘、边山、险堑、溪谷、河流相互有机地配合,组成严密的防御工事,加上郡、县等行政设施及交通道路、农田、牧场等配套工程,无一不要高度的智慧和精心的设计,以战国秦长城为基础,经过历代人们不断维修扩建的中华长城,其所表现的伟大气魄,创造精神和顽强性格特征,更是前不见古人、令后来者赞叹不已的事。它的多种造型、砖瓦雕饰、自然和人文巧妙结合的构思以及相关的历史故事,吸引古今无数文人墨客观摩、歌唱,汲取灵感,得到启发。难怪它在1987年以“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长城是中华先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秦文化具有代表性的一项内容。

  战国秦汉时期,发端于今甘肃的长城边防,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在边防理念上,则透露出秦汉王朝对于边疆民族来者不拒,去则不追,积极设防,而不赶尽杀绝,只要不对其边界安全带来威胁,就可以留给其广阔的活动空间,和平相处,这一举措易为各方所接受,因而被其后各朝代相沿袭,历久不衰,起了积极进步的历史作用。(作者 刘居荣)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