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创新发展
原标题:以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创新发展
姬浩浩
“大思政课”是突破传统思政课时空局限的育人新形态,其本质在于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大思政课”网络课堂则是对这一理念的数字化延伸,通过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学习场景,形成“随时可学、随地可悟、人人可参与”的云上育人生态。
以技术赋能“改”传统教学模式。一“改”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传授模式,重塑师生关系。传统思政课堂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大思政课”网络课堂依托数字孪生和智能交互等技术,打造沉浸式学习场景,将抽象理论具象化为可感知、可互动的体验,使教师从“独奏者”转向“协奏者”,学生从“信息接受者”转向“知识建构者”;二“改”以教材为载体的内容供给方式,重塑资源格局。传统思政课教学资源局限于教材,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大思政课”网络课堂通过数字化平台整合分散资源,形成系统性供给体系。这种“资源一盘棋”的供给模式打破了地域限制,使知识传递从“填鸭式”转向“体验式”,教学内容从“以教定学”转向“以学定教”;三“改”以识记为导向的应试考评办法,重塑评价体系。传统思政课的评价体系侧重对知识的记忆,忽视实践能力提升和价值理念从输入到内化,再到外显的过程培养。“大思政课”网络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过程学习,使思政教育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评价体系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赋能”。
以价值引领“守”思政育人根基。一“守”政治方向之基,确保改革行稳致远。“守正”是改革创新的根基。“大思政课”网络课堂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学全过程,确保技术创新应用始终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守”文化根脉之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担文化传承使命是思政教育的核心功能之一。“大思政课”网络课堂要运用数字技术激活文化基因,创新文化传承方式。通过构建虚实融合的文化体验场景,使青少年在技术赋能中深化文化理解,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三“守”教育规律之本,遵循认知发展逻辑。教育技术应用必须符合认知规律。“大思政课”网络课堂要依托具身认知理论,设计出符合青少年思维特点的教学活动。通过具身参与、情境化学习等方式促进知识内化,实现技术手段与教育本质的深度契合。
以生态重构“立”数字思政新格局。一“立”协同育人之维,构建全域育人共同体。依托数字技术打破教育主体壁垒,构建“政府主导—学校主责—社会协同—家庭参与”的四维联动机制,通过云端资源库、跨校教研平台、社会实践基地等载体,形成全员参与、全程渗透、全域覆盖的育人生态链;二“立”技术赋能之径,构建智慧教育新架构。以数据驱动重构教学全流程,聚焦课堂互动智能化、学情分析精准化、教学策略动态化的目标,充分运用智慧教室系统激活课堂互动,开展学情诊断,动态优化教学重难点;三“立”价值引领之标,培育时代新人新特质。将数字素养培育嵌入思政教育目标体系,引导学生在技术应用中坚守价值判断,在创新发展中把握前进方向,在数字伦理中筑牢思想防线,在时代浪潮的淬炼中锻造德技兼修的新时代人才品格。
作者为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 2025-04-22以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创新发展
- 2025-04-22甘肃:截至2024年底已累计培训近千名妇女干部和健身骨干
- 2025-04-22通渭:“书记党建项目”释放产业活力
- 2025-04-22漳县:农房抗震改造托起群众“安居梦”






